前幾天,去小穎家做客。到她家時,小穎的婆婆正抱著一歲多的寶寶在喂奶。寶寶剛開始喝得很好,200毫升的奶粉瞬間就下去了一大半。喝了一會,大約是喝飽了,寶寶開始玩起來,嘴巴不動了,眼睛骨碌碌開始往四周望。
婆婆把奶嘴從寶寶嘴裡抽出來,看了看剩下的刻度,還剩約50毫升,對寶寶說:「今天寶寶喝得很好,一口氣就喝了一大半。來,我們努努力把這剩下的喝完。」
說完,又把奶嘴對著寶寶的嘴塞了進去。寶寶喝了一會後,又停下來。婆婆緊張地把奶嘴拔出來,看了看,只下去了幾毫升,於是又塞了進去。
寶寶努力地又喝了一會,就這樣反反覆復喂了十來分鐘,奶還剩40多毫升。
我這才發現,每次奶嘴塞進去後,寶寶表面上喝得很認真,實際上都是裝模作樣在砸嘴巴,根本沒喝。
婆婆皺著眉說:「這孩子以前奶喝得很好的,200毫升奶都是一咕嚕就喝掉了,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奶也不好好喝了。這樣下去,飯不好好吃,奶也不好好喝,可怎麼辦?」
話音未落,婆婆又開始喂起來。努力了幾次,寶寶還是不喝,婆婆只好放棄。
約莫過了半小時,婆婆端著一個小碗出來,走到寶寶面前蹲下說:「寶寶,今天有你最喜歡吃的牛油果香焦果泥,趕緊吃一點吧!」說完,就開始喂給寶寶吃。
寶寶跑過來吃了幾口後,就跑開了,婆婆追在後面喂,每次寶寶一口果泥吞下後,婆婆就會趁他不注意,趕緊再喂一口。最後寶寶把果泥含著嘴裡,遲遲不肯咽。婆婆就耐心地等在旁邊,等寶寶咽下去後,再繼續喂。
小小的一碗果泥足足吃了一個小時。
很快就到了午飯時間,婆婆把寶寶的輔食端過來,讓小穎先喂寶寶。寶寶吃的是用番茄、肝泥,西藍花和牛肉糜熬的厚粥。可惜這麼精心準備的食物寶寶半點不領情,吃了兩口就跑開了。
小穎一邊追著寶寶,一邊感慨地說:「哎呀,我家寶寶吃飯真的頭痛,每次一到吃飯時間就這德行,從來沒有認認真真好好吃過。」
我無奈地搖搖頭說:親,我到你家也就3小時不到吧,寶寶又是奶,又是果泥又是粥的,嘴巴基本沒停過,這麼多東西還沒消化,哪裡吃得下啊?吃不下自然就跑了。」
小穎說:「可是我們小區的一個寶寶,跟他一天出生的,也是這樣吃的,寶寶都能吃完,長得胖乎乎的,人見人愛,我婆婆特別找他媽媽要的食譜。為什麼我家寶寶就不好好吃呢?」
我告訴小穎,孩子吃飯這件事一定不要和別人比。孩子餓了自然會吃,不吃就是不餓。
婆婆剛好這時走出來,擺著手對我說:「這絕對不行,我家寶寶如果不逼著他吃,他可以一整天想不起來吃任何東西。」
我告訴小穎和婆婆:「寶寶已經一歲多了,他如果一整天都不想吃任何東西,那說明寶寶一定是不餓,如果這個時候強迫孩子吃,孩子腸胃的負擔就會更重,孩子很容易積食。當積食日益嚴重後,孩子就特別容易生病。」
我跟他們講了很多寶寶因為積食而反覆生病的例子。聽了我的話,小穎和婆婆恍然大悟,原來一個勁的喂孩子吃東西也不是一件好事。
在我們身邊,類似小穎和婆婆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很多家長每天不停地逼迫孩子吃東西,想方設法地把自己認為最營養、最美味的食物提供給孩子。有的孩子每天要喝三頓奶,吃三頓輔食,外加水果、堅果、零食若干。我見識過最極端的家長,每天從早到晚要喂孩子吃十來餐,精細到無法想像。
我明白家長這麼做是出於愛孩子,想通過喂孩子吃來表達對孩子的愛。而孩子對這些食物的態度表現了孩子對這份愛的接受度。如果所有的食物孩子都統統吃了下去,孩子吃得特別歡,長得又白又胖,家長就會感到自己的愛被孩子接受了。
如果孩子沒有好好吃這些食物,不愛吃、吃得少、或者吃下去不長個,家長就會感到自己的愛被拒絕,就會感到不爽。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地逼迫孩子,用各種方法強迫孩子吃。
這樣的喂養方式與養豬有什麼差別呢?
所以即使是一個剛剛出生的小嬰兒,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身體的真實需求,把吃飯的權力還給孩子。
如果家長一定要強迫孩子吃,孩子也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抗。
很多剛剛出生的寶寶,當他們身體承受不了這份沉重的愛的時候,也會狠狠地拒絕。比如很多孩子會吐奶,其實就是他們身體承受不住的反應。如果家長壓迫太嚴重,寶寶就不只是吐奶,而是噴奶了。
曾經有朋友告訴我,他家寶寶動不動嘔吐,每次奶都是大口大口噴出來的,很嚇人,問我怎麼辦。
詳細聊下來,我知道,他家寶寶不是按需喂養,而是嚴格按時喂養。鬧鐘一響,就準時給孩子喝奶,而沖的奶要求寶寶必須喝完。如果寶寶喝不動了,就抱起來,拍嗝,拍到寶寶胃裡有一點空間後,再繼續喂。
這樣的方式讓寶寶的胃容量超過最大負荷,直接造反,把所有的奶都噴出來。我讓那個朋友試著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識,孩子不餓,就不給他吃,等孩子餓了再喂。這麼調整後,果然孩子再也沒噴過奶。
有的孩子動不動腹瀉,又吐又拉,其實都是身體承受不住了的表現。當孩子反覆被塞滿各種食物,身體得不到休息後,就不止腸胃道出問題,呼吸道也會反覆出狀況。
所以,我們認為傳達的是愛,實際卻是傷害。真的愛孩子,就別再用養豬的方法來喂養孩子了,把吃飯的權力還給孩子,把吃飯的自由還給孩子,相信孩子的選擇,那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