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報導,新竹一名婦人稱離婚後獨立栽培兩個兒子成為牙醫,花費5千萬,她擔心老了沒人照料,20年前跟已經成年的兒子簽定歸還扶養教育費契約,她控訴兩名牙醫兒子對她不聞不問,因此提告要求履行契約,高院更審判決媽媽勝訴,官司纏訟4年多,牙醫的父親打破沉默,接受訪問,強調即使離婚還是照料兒子到成為牙醫,而且兒子也都把收入交給媽媽,並沒有棄她不顧。
新竹這間診所,牙醫被媽媽指控,單親花了5千萬辛苦撫養兩個兒子成為牙醫,兩人長大後卻對媽媽不聞不問,因此告上法院,高院更審判決,要求牙醫兒子須支付2千多萬的養育費用,兒子真的對媽媽不理不睬?兒子的父親打破沉默,出面說明。
牙醫父親:「我在這裡是求他的媽媽放他們一條生路,讀大二的時候,媽媽一直在旁邊你要簽,你要簽。」
牙醫兒的爸爸說,前妻比較沒有安全感,在他們成年後,就要求簽下歸還扶養教育費契約,必須要執業後純利6成收入交給媽媽,兒子當時沒經濟能力,只能簽下。
牙醫父親:「對這件事我非常非常痛心,怎麼會有這種媽媽做這種舉動,或許我自己也有責任。」
據了解,兩名兒子就業後,都是薪水完全上繳給媽媽,即使打官司後,每個月還是分別給兩萬元的生活費,而兒子的爸爸也說,當年兩人離婚,但為了孩子還是生活在一塊,並且把收入的85%交給前妻。
牙醫父親:「我本人的收入百分之15當作我的所得,其他的費用家裡的開銷診所的開銷,小孩的教育都由其他費用來支出,這場官司打了4年。」
大兒子給媽媽5百萬和解,小兒子儘管認為親情不能用金錢衡量,不過並沒有跟媽媽撕破臉,法官認定,簽約時兒子已經成年,而且行醫收入優渥,應該要履行,最親密的家人對簿公堂,還會不會再上訴,該怎麼消除媽媽的疑慮,也讓為人子女傷透腦筋。
出身醫師世家的羅姓婦人,數十年前出錢讓牙醫丈夫在新竹開設「朱牙醫診所」,23年前2人離婚後,羅女全力栽培2個兒子多次重考讀醫學院當牙醫,希望他們接手診所,但母子感情不睦,長子、次子先後離開「朱牙醫」自行開業,羅女又傷心又生氣,拿出2兒子讀書時簽的「歸還扶養教育費契約」,向2人各求償2千5百萬元,後減為各9百萬元。次子指稱,他16、20歲時,母親要他各簽一份償還栽培費契約,實在悖離親情也違反公序良俗,應屬無效。高院認為次子20歲成年前的費用是母親應負擔的,但成年後讀醫學院、零用錢,應依約還給母親,日前判次子須還178萬元(扣除已還46萬元),可上訴。長子日前以500萬與母和解。
培養一個「牙醫兒子」到底要花多少錢?新竹一名婦人,計算後認為起碼有5000多萬,婦人栽培2名兒子成為牙醫,但她擔心兒子事業有成後不願照顧她,因此要求兒子在求學階段就要簽「契約書」,等到日後2人開業,要把學費、雜費都還給她,如今她指控2個牙醫兒子不孝,提告對每人求償5000萬元,後來縮減為900萬元,經法院審理,計算後判決二兒子要還媽媽178萬元,大兒子則還要協調。
牙醫細心的為病患看診,不過,父母栽培一個「牙醫」孩子,一路從求學,到能自己獨立開業,究竟要花多少錢?新竹有位婦人培養2個兒子成為牙醫,她指控兒子不孝,因此向每人求償5千萬,最後縮減為900萬,還向法官出示母子3人簽下的「契約書」
內容載明,婦人從年輕時撫養2人,耗盡金錢還貸款,但小孩從上大二後,因為交了女朋友,就對自己不理不睬,往後年邁恐怕生活無法自理等等原因,要求2個牙醫兒子開業後,要「歸還」扶養費和學費。
面對媽媽指控,牙醫兒子才說原來自己從16歲上國中開始,就曾簽過契約書,連「補習費」都是向媽媽「借貸」。牙醫診所護士:「醫師也覺得不需要再...」
」記者:「覺得很無奈嗎?」牙醫診所護士:「這個沒有,這我不方便多談。」
當事人不願受訪,診所內的護士很低調,法院依據所簽訂的契約判賠,不過認為孩子未成年,父母本身就該盡到撫養責任,因此從2名兒子上大學後開始計算費用,包含醫學院7年、生活費、雜費,大概230萬。
而小兒子已經陸續償還46萬,判決接下來還要再給媽媽近179萬元,雖然2個兒子都表示媽媽的確很用心,很辛苦的照顧他們,但從小簽契約負債,也讓他們感嘆「母子關係」竟是一場金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