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後一周,中國的軍事網站和論壇上開始流傳殲-31戰機飛行的視頻和圖像。殲-31戰機最初現身是在2012年,是一款雙發動機的中型戰鬥機,由瀋陽飛機公司研發製造。
軍事專家谷火平介紹,長期關注中國空軍力量發展的美國軍事專家大衛·阿克斯近日發表文章,聲稱從最新照片看殲-31「變得越來越隱形……越來越接近實戰」。上次試飛時,殲-31的發動機(據信是由俄羅斯提供)冒出滾滾濃煙,對希望避免在空戰中被過早發現的戰鬥機飛行員來說,這是個巨大的不利因素。相比之下,最近重裝亮相的殲-31似乎配備了更好的無煙發動機。
據信中國空軍已開始在2016年末小批量列裝殲-20,這款比殲-31更大的戰機是在6年前首飛成功的。作為參照物,從1990年開始,美國的F-22隱形戰鬥機花了15年時間才從原型機逐步過渡到量產型號;2000年推出的F-35在具備完整的戰鬥力前,也需要大概15年的過渡期。
也有人說中國軍方對殲-31不太「感冒」,當然這只能是一種誤傳,像殲-31這樣的重大軍工項目,沒有中國軍方的全力支持是根本不可想像的。目前來看,殲-31的技術性能非常「強悍」,採用為雙發布局,兩側DSI進氣道,傾斜式雙垂尾,菱形機身。長16.8米,翼展11.5米,高4.79米,最大起飛重量25噸,最大速度1.8馬赫,過載-3到9G,最短起飛距離400米。殲-31為多用途設計,最大載彈量為8噸,適於執行各種任務,性能上自然不及殲-20,確切地說,殲-20為重型機,殲-31為輕型機,兩者屬於高低檔搭配組合,類似於美軍的-F22與F-35的關係。
未來10年甚至20年之內中,殲-31都可以說是國際軍火市場炙手可熱的「搶手貨」。原因也很明顯,一是性能,不管怎麼說殲-31也是標準的五代機,與目前的3代或3代半機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二是價格,中國製造本身就有價格優勢,殲-31又是輕型機,原本就不追求過高的性能,自然擁有較低價格,這對於許多客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三是中國較為開放的技術轉讓政策,可以儘可能滿足客戶對於技術轉讓的要求,這也一直是中國的重要優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