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馬財政預算案出爐,依然仍是赤字財政的預算。而財赤目標不過是希望從2016年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1%,下降到3.0%而已。2017年預算赤字是403億4400萬令吉。
在國際經濟環境低迷,人民因為消費稅而生活壓力增加,信貸擴張以及商業和消費者信心呈現持續下滑趨勢的情況下,政府仍脫離現實,預期2017年大馬經濟料在「強勁內需」驅動下,可出現比2016年更佳的4-5%擴張(2016年預計4-4.5%)。
削減津貼亦無助
政府認為2017年的消費稅收入預計為400億令吉,比2016預計的385億令吉還高。但消費稅已經造成國內消費和生產減少。今年第一季消費稅稅收102億令吉,而第二季只有71億令吉,下挫30%。兩季累積消費稅稅收低於目標,政府的預算完全漠視現實。因為沒有財政紀律和這種漫不經心的心態,所以政府向來年年追加預算已是常態,故此預算案的數據只能僅供參考。
政府已經逐年削減生活必需品如白糖、ST白米、麵粉、電費、食油、汽油和柴油的津貼。無疑這些津貼負擔龐大,如2012年油價津貼高峰時期達到248億令吉,占預算案開銷的9.8%。但腐敗的財政紀律使得即使津貼減少,政府財政仍然赤字,貪污腐敗、浪費公帑現象依舊。而削減津貼同時並沒有開放市場競爭,使得這些商品仍由少數集團壟斷,價格降不下去且持續漲價,人民生活費越來越高。實際上削減津貼並非不可,問題在於政策缺乏完整配套,非但不能降低政府財赤,人民生活也無法改善。
2014年以來我國稅收已經呈下滑趨勢,財政開支仍居高不下,花百姓的錢毫不手軟。面臨稅收減少時,政府不是設法減少無謂的開支和「買貴」弊端,反而向人民徵收消費稅來救自己的開銷。
忽視整體持續性
完全沒有節省思想的政府只會越花越多錢,使得2017年財政預算案開銷金額比去年還增加了33.4%至2608億令吉。營運開銷仍高達八成達2148億令吉,其中公務員薪酬就774億令吉,發展開支不過460億,為人詬病的臃腫政府機關仍不見改善。
發展開支因政府臃腫而投入金額太少,所以雖然在預算案中出現不少洋洋洒洒的基礎建設項目,如馬路、橋樑、街燈;提升水、電系統、醫療設施及建造和翻新17萬間偏遠郊區的房屋及原住民住宿,但是成效非常有限。尤其我國一向有「干撈」和「買貴」的傳統下,發展成效更會打折扣。
為了圓B40(低下階層)群體的房屋夢,預算案撥款2億令吉推行「我的美麗花園」計劃,初步階段將會建造5000個單位,價位從4萬到5萬之間。因尚不知道這些房屋建設規劃,所以尚難定論成敗。不過,若這政策好的話,其實應該成為長期國策來照顧低收入的社群。
每年財政預算案發布時老百姓都會注意一下有什麼部分對自己有利,往往忽視整體財政長期的可持續性,從不立足於國家長遠規劃,一馬援助金就是如此。
一馬援助金在經濟發展來看是應該取消的,但在大馬已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一馬援助金已經成為國陣撈取選票的工具了,但代價就是全民為政府的買票埋單。在政治考慮下,政府仍不顧財政提高一馬援助金的額度。總額68億令吉的一馬援金,已經成為國家長期負擔。
沒自我改革能力
如果我國要建立一個可帶給國家繁榮的財政預算案,就必須對國民適當減稅,大幅度削減無謂的花費,回歸財政盈餘,以鼓勵消費和生產,才能擴大經濟發展。
不過,大馬的困難在於國家預算案是朋黨集團的乳酪。大馬人民都明白,我國政府根本沒有這政治決心,所以幾乎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改革。沒有自我改革能力,腐敗到極點的國家,財政盈餘是和他們利益相違背的,這就是我國政府稅收增加再多,錢依然還是不夠用的。
沒有對國家未來進行長遠預算,這就是我國的預算案,也是大馬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