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製造,很多國家和地區或多或少都看不起所謂的「中國製造」,尤其是在軍事領域方面。原因無他,一直以來我們在軍事裝備技術上依靠的大多是技術進口,很少有屬於自己的軍事核心技術,然而,一次次的軍事演練中,不僅讓我們自己看到了中國製造除了在生活領域的成就,外在軍事領域我們同樣也有不小的成就。
在中國海軍組織實施的海軍航母編隊實際使用武器演習中,殲-15吸引了眾多關注。 「中國製造」在軍事技術上的運用,著實讓看不起中國製造的國家和地區驚艷了一把。
殲-15在機外型上仿參照從烏克蘭獲得的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號戰鬥機並結合我國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重型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戰機的研製是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承擔。該公司也生產研發過其他機型例如:J-11B、J-11BS、J-11、J-16等相關戰機。
殲-15在航電設計上採用的是與同系列殲-11B戰機所使用的都是先進帶有綜合特徵的聯合航電系統,在某種程度上殲-15的航電系統至少與殲-11B 相當。在動力設置方面,該戰機配備的是中國現有的ws-10」太行」渦輪。該渦輪風扇發動機,具強大的推力,最高推力可達到132千牛,遠大於АЛ-31的12800千克最大應急推力,這樣的渦輪發電機推力更加有利於戰機的起飛操作,同時也有助於提高殲-15的在協同航母作戰時的飛行性能。
由於殲-15主要用途在於協助航母完成作戰任務,屬於海軍型號,由於較為看重其在海上的攻擊能力,尤其是要具備強大的反艦飛彈的能力。因此,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使用使得其在海上輔助作業時有著出色的表現。
殲-15的出現,讓不少媒體都是眼前一亮,但是,台媒卻對殲-15協同遼寧艦作戰的能力提出了質疑。隨著實戰演練的不斷深入,殲-15的作戰能力在演練中得以充分體現,此舉無疑是對台媒懷疑殲-15戰鬥實力不高,無法實現與航母協同作戰的實力打臉。
可見,「中國製造」的身影不僅僅只有在生活領域才能有所體現,同時我們也用事實證明在軍事領域方面我們同樣也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