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作為中國法醫祖師,流傳許多傳奇故事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鑑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TVB和央視都以他的生平,拍了電視劇,而且收視率都相當的高。
今天就拿兩部經典之作對比一下,看那部更勝一籌。
《洗冤錄》有兩部,都是歐陽震華為主角。兩部加起來40多集。
《大宋提刑官》也有兩部,主角換人了,但是第二部影響力遠不如第一部,今天對比,只說第一部。何冰主演。52集。
洗冤錄 播出時間早,1999年首播。 大宋提刑官2003年首播。
兩位主角都是實力派,表演功力紮實。
都因為宋慈,而被觀眾鎖熟知。
歐陽震華更是憑此片拿到視帝。
何冰本身話劇員,國家一級演員。
兩人不相上下,第一局平。
《洗冤錄》兩部,三位女主角 ,佘詩曼,陳妙瑛,宣萱,
TVB的當家花旦,演技派。
《大宋提刑官》只有一位女主,羅海瓊。
客觀評價,《洗冤錄》女主不只人數占優勢,演技,知名度也比羅海瓊高的多。
雖然羅海瓊更漂亮,但是這局《洗冤錄》獲勝。
主角完了 來說說配角
《洗冤錄》里的配角只有林文龍 滕麗名比較出名,其他的都是TVB的金牌綠葉。
《大宋提刑官》就不得了
郭 達--飾刁光斗 范 偉--飾譚里正 苗 圃--飾玉 娘 沈傲君--飾柳絮兒 雷恪生--飾劉 皓 杜志國--飾袁捷 王海燕--飾秀 姑 凌 峰--飾宋皇 午 馬--飾老禁子 牛 犇--飾老獄卒 嚴順開--飾馮御史 郭冬臨--飾李 唐 洪劍濤--飾何 老 艾麗婭--飾樓夫人 謝 蘭--飾李玉姑 高 發--飾賈博古 趙 亮--飾呂文周 何政軍--飾鄒
耳熟能詳的人名一大串。
這局肯定是《大宋提刑官》勝出。
然後是劇情PK
一部是戲說成分,一部寫實派。走的風格不一樣,吸引的群體也不一樣。
年輕人肯定更喜歡《洗冤錄》 歲數大的人喜歡《大宋提刑官》的多。
因為朱玉在前,我最早看的是《洗冤錄》,那會天天追劇。
最早演《大宋提刑官》的時候,看了一集就看不下去了,劇情太慢。
只是後來沒事幹,買了光碟在家消磨時間,看了兩集就一發不可收拾,劇情環環相扣,案件撲朔迷離,引人入勝啊。
《洗冤錄》故事靈感來自「世界法醫學鼻祖」的宋代法醫學名師宋慈專著《洗冤集錄》,但演繹和戲說成分很重,有懸念迭起時的緊張,也有人物間輕鬆的玩笑,更有愛情的萌芽及轉折,它繼承了港劇慣有的情感路線,讓人被懸案吸引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生活氣息,偏重迎合現代人口味。
《大宋提刑官》題材相同,大部分重要情節借鑑了宋慈那部專著中闡述的導致各種死傷現象的案件,從案件本身和醫學角度切入,走的是古代版紀實懸疑劇的路子。宋慈「重證據實、民命為重」的法學思想貫穿其中,十分正經,思想水準被提到了港版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局,《大宋提刑官》勝出。
金杯銀杯不如口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看看他們對兩部劇的評價
每次看央視的所謂大戲之前,我總是滿懷期望,畢竟是我們自己拍出來的精品,但每次看了之後,我都滿懷失落,總是大為掃興。《洗冤錄》與《大宋提刑官》寫的是同一個人物,但感覺像差很遠,首先,我認為《大宋提刑官》沒有抓住重點,宋慈是法醫學的宗師,在驗屍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如果不寫他如何驗屍,就不能表現人物的個性。就好像談及魯迅而不談他的作品,談及喬丹而不看他打籃球一樣。《大宋提刑官》的故事主要是講述宋慈如何探案,而探案過程主要是推理與判斷,在法醫鑑定方面則很少表現,看不出《大宋提刑官》與《包公案》、《狄公案》有什麼分別?似乎大同小異吧。而《洗冤錄》故事與情節始終圍繞法醫鑑定展開,每一個案件都是從驗屍開始,每一次驗屍的新發現都推動著情節的進一步發展,故事的結果也是驗屍的結果。而且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到最後不知道是否會沉冤昭雪,編劇方面的這些技巧的確值得大陸的各位專家編劇好好學習呀!其次,《洗冤錄》中人物個性鮮明,每個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甚至可以說是都很典型。這方面可以說是香港電視劇的一貫優良傳統。曾經有人對我說,香港電視劇演來演去就是那麼幾個人,但我說雖然就是那麼幾個演員,但是每次在劇中都能塑造出不同個性的人物,但又不失自己的風格,這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看看大陸電視劇中的清官形象吧,不管是宋慈或是包公還是狄公,那個都是板起面孔,不苟言笑的樣子,有誰能告訴我他們有什麼分別嗎?再看看《大宋提刑官》中宋慈身邊的那個女秘書吧,簡直就是個擺設,有誰能告訴我她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呢?這與《洗冤錄》中的野丫頭和聶捕快鮮明的個性特徵真是有天壤之別啊!《洗冤錄》中的每個人物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可是《大宋提刑官》看完後,你根本就不會記得那個人物,甚至連人物的名字都不會記得,都是些發泛泛之輩吧!
大陸的電視劇在服裝、場景方面的確有不錯的地方,畫面也比較華麗,但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應該是在典型環境中創造典型的人物,就像是〈三國演義〉,也許你不會記得那些複雜的情節,但你一定不會忘記關羽、張飛、曹操等等這些鮮活的人物。香港電視劇的製作有比我們悠久的歷史和更多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很多,大陸的那些所謂大腕製作人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們搞的是藝術、是精品、是正劇、是主旋律,放下自己的架子,虛心學習才會有市場,不要把觀眾都當成弱智��
這是一位網友在百度上,對《大宋提刑官》的評價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通過以上對比,各位看官如何做評價呢。
本人是支持《大宋提刑官》的。
呵呵,是不是暴露小編的年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