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難解千古啞謎!越王勾踐劍為何2400多年不生鏽?春秋時代鑄劍大師歐治子是如何做到的?

@ 2017-01-15

現代科技難解千古啞謎!越王勾踐劍為何2400多年不生鏽?春秋時代鑄劍大師歐治子是如何做到的?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挖掘出土了一柄寒光閃閃的青銅劍,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20餘層紙一划而破。

距越王勾踐劍出土地200米的荊州江陵縣望山橋楚墓

後來經古文字學家郭沫若等(1892~1978)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研究之後,解讀出為「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之中的越王勾踐劍。

勾踐(約公元前520~前465)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國君,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越王允常(?―公元前497年)之子,夏朝君主少康庶子無餘的後裔。

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一道,採用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配比數據表,其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等組成的青銅合金。

鐫刻有「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的越王勾踐劍

讓人驚奇的是:

(1)如何做到這麼好的防鏽技術?

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2400多年的歷史長河,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劍身絲毫不見銹斑呢?其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數控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古人說如何做到的?

(2)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劍上是怎樣鑄制?

這把利器上的銅錫配比,特別是劍鋒與劍身上的配比不同,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精確的量化數據,這直接關係到寶劍的色澤、氣味,以及寶劍的鋒利程度等。

(3)間隔0.2毫米的11個同心圓如何鑄造?

寶劍的劍柄是圓錐體,柄內內空,有極其規整的11個同心圓刻紋,間隔只有0.2毫米,圓圈中間還有細繩紋,這是現代最先進的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的。

(4)蛇鱗一樣精美的菱形暗格如何製作?

越王劍劍身上的菱形花紋,是多年以來人們在想方設法攻破的謎,有專家懷疑是化學外鍍技術,而化學外鍍技術是近代西方才出現的,難道當時的古人就已掌握?

(5)八個金絲鳥篆銘文是如何製作?

越王劍上刻有「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八個金絲字。

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現代鑄劍大師許光國的仿製品

許光國對越王勾踐劍的研究、仿製已經經歷了14年的時間,及上千次的失敗。他收集了古代青銅器殘片、斷件和相關資料,數次跑到幾百公里之外的湖北省博物館看越王勾踐劍實物,對其外形、色澤、花紋爛熟於心。

在此基礎上,他悉心研讀青銅器專著,特別是對《周禮·考工記》等古人有關青銅器製作的典籍進行深入學習。曾做過工藝廠工人和修表匠的許光國,接連攻克了越王勾踐劍「精密鑄造、防鏽、防腐、錯金」等四大工藝難關,最後終於成功仿製出了一把「越王勾踐劍」。

鐘錶匠出身的荊州鑄劍大師許光國花14年時間仿製的越王勾踐劍

許光國仿製的越王勾踐劍在現在所發現的5個難題方面是這樣子做的:

(1)防鏽

防鏽技術方面許光國用了5年的時間,用「包漿」法完成,主要成分是鉻鹽。而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而且即使用今天的高科技手段做到極致,一般只能保持60年時間不生鏽。

(2)銅錫比

劍鋒與劍身的銅錫配比不同,許光國認為需要反覆實驗,很費時間,所以沒有做。但即使用上很多時間,肯定也做不到原來那麼好。

(3)同心圓間隔

精修鐘錶時打下的功底幫了許光國很大的忙,他經過幾十次、上百次地改變方法和模具,最後終於憑雙手製造出來,最小的只有0.1毫米。

(4)菱形暗格

劍身上的菱形暗格問題,有專家懷疑是近代西方才有的化學外鍍技術,許光國在一次研討會上得知這門工藝是一種化學反應時,獨創出了「硫化工藝」,攻下這一難關。

(5)鳥篆銘文

八個鐫刻鳥篆銘文的問題,許光國用現代高科技技術結合古代的鑄造工藝「失蠟法」,可以使鑄造達到精密化。許光國把純金拉成金絲,用尖針精細刻畫,做好范模,用手工嵌進去,終於完成了這一任務。

現代鑄劍大師許光國再獲殊榮

專家評價現代鑄劍大師的仿製品形似度竟然能夠達到90%,而許光國之所以能夠成功仿製越王勾踐劍,最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能夠利用2400多年人類所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術、設備和各種各樣的手段。

許光國能夠攻克所發現的5個難題之中的4個,能夠把仿製的越王勾踐劍做到形似確實很了不起,但仿製品雖然能夠做到形似,但與中國鑄劍鼻祖、春秋末期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的劍相比仍然是相差甚遠。因為千古流傳下來的寶劍不僅僅有形似的問題,而比形似更難的自然就是神似了。

這裡面的原因主要就是許光國與歐冶子所使用的攻克技術難關的方式不同。許光國是從人的視角,主要依靠人為力的方式做成了仿製品;而中國鑄劍鼻祖歐冶子則是從自然的視角,人來做配角,主要依靠自然力的方式做出來的。

鑄劍鼻祖歐冶子是如何鑄劍的?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與湛盧劍的鑄造者。福州古稱冶城,據傳說市北的冶山和劍池,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另福建北部的湛盧山,浙江龍泉七星井,均有歐冶子鑄劍的遺蹟。另一說歐冶子為古代甌江流域生活著的閩族匠人。

中國鑄劍鼻祖、春秋戰國時期的鑄劍師歐冶子

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為楚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與生俱來在鑄劍方面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歐冶子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七星龍淵(後因在龍泉處鑄劍,改名龍泉劍)、泰阿、工布。

可惜的是:

我們每每驚嘆於地下發掘的宏闊奇蹟,

我們常常麻木於文明開掘的人文再生。

歐冶子在2400多年前是怎麼把越王勾踐劍做出來的呢?他依靠的是什麼理論體系?他用的是什麼樣的技術手段?事實上,大道至簡,歐冶子鑄劍採用的是老子所總結出來的認識自然力的模式——即道法自然的模式。

道家始祖老子(前571—前471)畫像

何為道法自然的模式呢?

老子為啥要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呢?連天都要取法的「道」為什麼還要取法自然呢?「道法自然」到底要怎麼理解呢?天取法的「道」指的是宇宙本原元氣。「道法自然」代表著老子即中國文化的認識論主張。這裡面的主語是人。也就是說,人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其道在哪裡呢?其道就在取法自然。

鑄劍師本身與生俱來對冶煉方面要有很好的靈性、興趣和悟性。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己最具靈性和悟性的領域,但人世滄桑,每一個人謀生的手段卻並不一定是其最有靈性、興趣和悟性的領域。

如何取法自然?自然力遵循什麼樣的規律呢?自然力遵循的是陰陽二元論和五行多元論。

太極圖事實上就是陰陽律的圖示

鑄劍師除了擁有專業素養之外要悟道,至少在冶煉方面屬於得到高人。知道宇宙萬物內在相聯繫的邏輯關係——遵循中國哲學的陰陽二元論和五行多元論。

陰陽二元論即陰陽律指的是宇宙萬事萬物內部都有一對相對的力量在共存、互動和交感——陰陽,這一對陰陽有4種邏輯關係:陰陽共體、陰陽對立、陰陽化育和陰陽互根。

5種元素金木水火土有相生相剋的邏輯關係

老子「道法自然」與「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就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觀察自然、感悟自然、認識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來配合。讓自然力做主角,自己的人為力為配角,讓自然力有為,人為力做自然力的配角,人為力的作用就是如何用好自然力,這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老子騎青牛雕塑

在中國人面前說「元氣」、「陰陽」、「太極」、「五行」,誰不知道啊,老百姓一聽鬧了半天原來是這個呀,這就是「淡乎其無味」;正是因為作為宇宙本原的元氣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看又看不見,聽又聽不到,但是我們不要笑,「道」這個東西用起來其好處可是無窮無盡的!

西方哲學本體論迷失,不知道宇宙萬物本原和生命本原,正是因為西方人有「求不得」之苦,所以特別想知道;而中國文化則不然,從伏羲氏在7000多年前一畫開天、創立先天八卦,開啟華夏族群的原生文明,中國人就感悟到了宇宙本原。說了幾千年之後,人們反而就不重視了,這是「已得到」之苦。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在這裡所說的「士」不是士兵之中的「士」,何為士?能事其事者稱士,士也指讀書人。你要做上士、中士還是下士呢?

深層挖掘,傳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華夏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