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了33年的印度國產戰機 被殲10甩了N條街

@ 2017-01-14

近年來中國空軍的殲10戰機進入了「三代半」時代,殲10B、殲10C戰機接連服役並裝備部隊。而印度終於將批准購買83架LCA MK1A 「光輝」戰鬥機。幾乎同一時間開始研製的兩款戰鬥機,為什麼在今天的命運截然不同呢?

殲10戰機

與很多人想像中不一樣,印度自行研發戰鬥機的時間其實並不短。早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已經由德國傳奇飛機設計師庫爾特·譚克設計並製造出了雄心勃勃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HF-24「風神」。

但是隨後印度的航空工業轉向學習蘇聯,導致浪費了整整十年時間。1983年,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將用8-10年時間來設計研發和製造一款全新的戰鬥機,這款戰鬥機就是今天的主角之一:LCA。

LCA戰機

印度軍方為LCA制定了幾大研發攻關重點,都屬於當時世界最新最先進的航空技術。這些技術包括電傳飛控、高性能渦扇發動機、復合材料機身結構、綜合電子戰套件、多模雷達,基本涵蓋了現代戰鬥機的全部核心技術。

在全球,還沒有哪個國家在一種飛機上要同時進行電傳飛控、軍用渦扇、多模雷達和先進航空結構的研製。因此,LCA從一開始就面臨困境,也就不足為奇了。

1995年,LCA的首架原型機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製造完成。但是這時候的LCA只是一個空殼子,完全不具備作戰能力。甚至,這架原型機連飛行能力都不具備。

印度LCA輕型戰機原型機降落瞬間

2001年1月4日,LCA首架原型機TD-1在拉吉夫·考寺約爾中校的駕駛下完成了首飛,此時距該機下線已經過去了5年多。LCA的首飛成功激起了印度軍方的雄心,計劃在2005年使LCA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在2006-2008年為印度空軍提供首批戰鬥機。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期限沒有一個能夠實現。直到2009年,印度自行研製的發動機與雷達全部都還只停留在紙面上。無奈之下,印度人只好找來了美國的F404發動機與以色列的EL/M-2032雷達作為替代品。

LCA的艦載型號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人居然試圖搞出一款LCA的艦載型號。2012年,LCA的艦載型號首飛成功。這架艦載原型機沒有安裝攔阻鉤,而且僅進行了4次飛行後就不得不停飛等待修改起落架設計。直到2014年3月,這架原型機才恢復飛行。

2013年,印度空軍終於批准LCA進入作戰部隊服役。印度人預計15個月內,該機能夠具備初始作戰能力。但是此時這架飛機還有一大堆問題沒解決。直到2016年7月1日,首個LCA作戰中隊才組件完成。這支中隊的唯一任務,就是使LCA達到初始作戰能力。

殲-10戰鬥機

LCA開始研製的同一時刻,我國的殲-10戰鬥機也開始了她的研製歷程:1982年,殲-10的初步方案得到了認可。此後四年,殲-10並未急於完成設計、製造,而是潛心完善她的性能指標與進行分系統預研。

1986年,殲-10的研製工作才正式開始。由於有此前四年的紮實前期工作做基礎,殲-10的研製工作進行的比較順利。

但是殲-10在研製過程中,也遇到過棘手的大麻煩。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兼職賣擔擔麵也要堅持設計殲-10的故事,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了。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還遇到了來自軍方的阻力。當時,我國軍方在考察過蘇聯的蘇-27戰鬥機後,驚為天人,有人提出:蘇-27性能優異,要大量進口,而殲-10乾脆下馬別搞了,把錢省出來買蘇-27更合算。

蘇-27

我們在此,必須感謝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將軍,老將軍力排眾議,將殲-10工程繼續堅持了下來。

1998年,殲-10首飛成功。那一天,包括宋文驄宋老、試飛員雷強在內的相關人員喜極而泣。2004年4月13日,殲-10通過國家設計定型審核,正式定型。

殲-10戰鬥機從1982年開始設計,1986年正式立項,歷經20餘載最終修成正果。在殲-10的研製歷程,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成長,也伴隨著空軍的轉變。

殲-10

可以說殲-10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軍事裝備發展歷程的縮影,悲壯而艱辛。此時,我們在歡呼殲-10的騰飛之時,可以回頭看一看印度的LCA戰鬥機。

同一時間開始研製的兩款戰鬥機,最終的命運卻截然不同。我們在看著印度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之時,除了感慨印度的民族特性之外,也應該想一想:他們在LCA研發中犯的那些錯誤,有沒有能給我們提供反面經驗的呢?

作者:匈奴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