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該繼續韜光養晦還是該行動了?實情 震驚

@ 2017-01-14

這兩天,很多戰友問,中國是不是還應該繼續「韜光養晦」?「韜光養晦」的戰略是不是該改一改了?但現在仍有聲音認為,中國仍應堅持「韜光養晦」戰略思想。筆者不知道這些問題是從哪裡來的,但藉機也就再談談個人看法。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國際戰略思想的核心,被概括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雖然,網上不少人對這一戰略思想頗有微詞,但在筆者看來,就當時的大環境來說,這是一次高瞻遠矚的戰略調整,符合當時的國際大形勢。

海灣戰爭被擊毀的伊拉克坦克車隊

1980年代末,東歐劇變,蘇聯的統治已岌岌可危;1991年1月,中東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對武裝到牙齒的伊拉克進行的軍事打擊猶如摧枯拉朽,凸顯出超級大國的實力;同年,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此時,美國正在盛氣凌人的勢頭上,連那麼強大的蘇聯都扛不住崩潰了,剛剛經歷了和平演變、實力遠遜於蘇聯的中國豈能去當頭?如果那時中國盲目當頭,美國必然甩開膀子對中國下手,中國哪裡還能搞經濟發展?

中國一心一意謀發展,已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事實證明,小平同志的戰略是正確的,中國就是用這一戰略獲得安心發展的20來年時間,而這20多年時間裡,中國的GDP增長了30多倍。

中國由一個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國家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製造業大國,成了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事實勝於雄辯,今天中國的大國實力已經充分證明了當時小平同志的戰略方針之正確。

在執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中,中國不止一次受到美國的羞辱。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5年至1996年的台海危機,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

這些,都曾嚴重考驗中國,但中國在戰略上沒有動搖,忍過去了。忍過去的結果是,中國迎來了更快速的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了WTO之後,中國徹底完成與西方市場的對接,中國經濟在之後的十來年飛速發展,直到讓美國意識到不都不「亞太再平衡」為止。

911恐怖襲擊

事實上,在此過程中,9·11事件對中國來說意義非凡。本來,小布希政府準備在軍事上遏制中國,但9·11的爆發讓其改變了主意。這個主意的改變,和中國最高層當機立斷的決策也是分不開的。

9·11發生後,中國最高決策層在不到1個小時內即做出決策,致電小布希,支持美國反恐。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

中國的支持又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小布希政府在全世界的支持下開始了中東反恐之路。這條路下來,美國也忘了遏制中國,中國在接下來的近10年時間裡飛速發展,一直到美國意識到中國成了「心腹之患」為止。

這一切的一切都告訴我們,鄧小平同志「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符合當時的國際形勢和自己的現實,中國在一邊「韜光養晦」中一邊大力發展,於是伴隨著「韜光養晦」的是「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是依託於「韜光養晦」的。

直白說,如果沒有當時的「韜光養晦」,就沒有「有所作為」的大環境,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作為。

在筆者看來,所謂「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用我們日常的話說就是「表示服從美國的框架,同時加大力度發展自己」,再俗一點就是一邊「裝孫子」一邊努力發展壯大自己。

美太平洋艦隊

既然「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在之前二十來年取得如此大的成效,那麼中國是不是該繼續遵循這一戰略思想呢?

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還得看「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到底是不變的發展規律呢還是基於現實狀況而做出的階段性戰略選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對美國可是根本不需要韜光養晦。為什麼?

中國偉大領袖毛主席

因為以毛澤東為領袖的第一代中國領導人充分利用了美蘇的東西方冷戰,利用中國的地緣戰略重要性、頑強的鬥志和高瞻遠矚的戰略,在美蘇冷戰間隙找到了自己的大國定位,從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但是,當冷戰結束後,蘇聯不存在了,中國此時一則實力不夠,二則也不可能有毛偉人那樣級別的可以對世界進行大開大合的戰略家,最好的策略就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了。

但很顯然,這一戰略是在美國一家獨大而中國實力不濟需要發展的大背景下做出的。這一戰略的高明所在是,非常安全、實用,最終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有四個前提:

一、美國絕對一家獨大,無人能對其構成任何哪怕一絲一毫的挑戰。

美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造成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實力與美國實力相差懸殊,根本無法對美國構成任何挑戰。

三、中國示弱美國就不會刻意遏制中國。

四、中國只需要對接上西方市場,中國經濟就能被徹底激活,迎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

基辛格訪華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當今世界美國已經不再是一家獨大,中俄已經對美國構成了戰略制衡;中國實力與美國實力也不再相差懸殊,再過幾年中國GDP就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現在中國的體量,中國就是再「裝孫子」美國也不會相信了,按照西方的邏輯中國這麼大體量不稱霸、不稱爺簡直不可思議,這種情況下美國會放棄遏制中國嗎?不可能!

現階段,中國市場已經與西方市場完成對接,中國與西方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由於西方陷入了經濟危機,中國又是如此大體量的經濟體,只靠西方市場已不能維持中國可持續的高速發展。

基於上述,筆者認為,當今世界的大環境已經徹底改變,中國「韜光養晦」的大環境、前提交建已經不存在了。

也就是說,無論中國再怎麼「韜光養晦」,在別國眼裡因為中國的實力和體量都是「中國威脅」。中國已經是一頭雄獅,你再怎麼裝病貓人家也不會真把你當家貓了。

所以,現階段,對中國來說,如果不考慮外部大環境變化和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教條主義地繼續執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策略,無異於刻舟求劍,小平同志九泉之下豈不要急死了?

如果說,在美國開始「亞太再平衡戰略」之前,我們可以繼續執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的話,那麼當美國用最多資源來遏制中國時,「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就不再是互為條件的發展循環了。

當今國際形勢已經不適合繼續貫徹「韜光養晦」的政策

恰恰相反,當美國全力遏制中國之時,中國如果繼續堅持「韜光養晦」,其結果必然是「難有作為」。

因為,以中國的經濟體量,如果再不站在戰略高度去勾勒中國的發展戰略和世界的發展戰略,不能推動中國去構建符合中國戰略利益的規則,那才是真正的「難有作為」。

在筆者看來,中國現階段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不能「韜光養晦」,而是應基於大國發展戰略去勾勒出符合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球體系。請問,此時進行韜光養晦能夠做到這一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大步向前

所以,筆者的看法是,中國現階段應該拋掉曾經非常適合中國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戰略思想,而應從戰略視角去分析觀察今天的世界局勢,基於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思去推動中國和世界的共同發展。

當然,改變「韜光養晦」戰略不意味著去刻意挑戰美國,中國現階段不但不能挑戰美國,還應用「新型大國關係」和中國勾勒出的發展機遇引導和說服美國。中國不需要去挑戰美國的霸權,中國只需要爭取大國的發展權,這就夠了。

21世紀新時代的發展引領者,這才是中國應該扮演的世界角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