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據丹東市委市政府機關報下屬丹東新聞網披露,中國海軍丹東艦在2015年5月南沙巡航時,在南海某海域與某國最新式瀕海戰鬥艦相遇。在無法有效驅離的某國船隻的情況下,丹東艦徑直撞向對方,某國軍艦發出「誤入」的信號並很快駛離,丹東艦成功完成驅逐任務。
丹東新聞網原文節選如下:
10月下旬,儘管北方地區已寒氣顯露,可三亞卻依然暑熱難當。記者隨丹東市慰問團來到海軍駐三亞某軍港的丹東艦慰問,在乘艦艇與官兵一起出海巡航期間,感受到了全艦官兵對祖國的忠誠,對第二故鄉丹東的思念。當艦艇緩緩駛離碼頭時,信號兵打出旗語:我是丹東艦,我們向慰問的丹東親人致敬!
中國海軍543「丹東」號護衛艦,屬053H1型,滿載排水量僅1960噸,最大航速約25節
在丹東艦會議室最醒目位置上,寫著「不怕苦不怕累,特別能戰鬥」,這鋼鐵般的丹東艦精神,引出副艦長夏坤一段艱難巡航歷程的講述。2015年5月,丹東艦接受了「藍鯊」戰鬥任務,赴南沙巡航。在60天的巡航中,官兵們克服了高溫、高濕、高鹽和無常颱風等惡劣環境的考驗,處置一個又一個突發事件。巡航的第十天,艦艇接到指揮部命令:一艘某國瀕海戰鬥艦駛進我領海海域,命你艦前往偵查取證,並進行驅離。接到任務,丹東艦立即改變航向,經過兩天的航行,在南海某海域與某國最新式瀕海戰鬥艦相遇。官兵們迅速做好了偵查和取證的準備,在艦艇上擔任喊話任務的陶金用流利的英語警告對方:我是中國海軍丹東艦,你方艦艇已經進入中國海域,請你們儘快離開!開始,某國艦艇依靠自己噸位大、航速快的優勢,在海上兜圈子,對此,艦長羅翔根據上級命令,果斷採取直線衝擊對方的辦法,進行驅離。看到丹東艦的直線衝擊,某國軍艦發出「誤入」的信號並很快駛離。面對全球最先進的艦艇,他們不怕嗎?羅翔的回答是:「我們不怕,因為我們背後是強大的祖國。」
美國海軍「沃斯堡」號(LCS3)瀕海戰鬥艦,2015年期間部署在新加坡,最高航速達45節
當官兵們完成取證任務準備休整時,艦艇又接到氣象預報,超級颱風將路經丹東艦航行海域。南海的天,一天數變,對於一般的風浪官兵們早就習以為常,可是超級颱風該如何應對?根據艦艇所處的位置,羅翔決定靠近黃岩島躲避。這一決定,雖讓丹東艦躲過了颱風中心,但受其影響,艦艇所處海域風浪也達到8級以上,最大時艦艇傾斜角度達到20度,風浪過後,艦艇手臂粗的護欄竟被大浪折斷。儘管天氣惡劣,丹東艦的官兵們依然沉著冷靜,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波濤洶湧的海面。為了保證安全,艦長羅翔堅守在駕駛室內兩天兩夜水米未進,直至艦艇進入安全區域。
躲避過颱風前往永暑礁巡航時,丹東艦又接到命令:某國海軍編隊進入南海赤瓜礁附近,命你艦火速增援。丹東艦立即全速航行,很快趕到相關海域進行偵查取證,並與其他艦艇一起將該國艦艇編隊驅離相關海域。未及休整,某國海軍拉森號艦艇也駛進南海相關海域,意在挑戰中國海軍的堅守。面對侵入,丹東艦全體官兵嚴陣以待,一邊取證調查,一邊向對方喊話。看到中國海軍嚴整的形象,他們再次發出「誤入」的信號。
美國海軍「科羅納多」號(LCS4)瀕海戰鬥艦,目前接替LCS3部署在新加坡,最高航速接近50節
當年中國海軍133「重慶」號攔截蘇聯海軍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133號已經退役
報道中提及的某國瀕海戰鬥艦,應當是美軍海軍「沃斯堡」號(LCS3)瀕海戰鬥艦,該艦2015年間部署在新加坡樟宜軍港。中國海軍軍艦與其在南海海域多次遭遇,「沃斯堡」號憑藉最高達45節的航速和強大機動能力,讓負責盯梢的中國海軍軍艦難以有效驅逐,丹東艦採用徑直撞向對方的策略雖然有效,卻實屬無奈。「沃斯堡」號目前已經返回美國本土,由航速更高的「科羅納多」號(LCS4)接替在新加坡的部署,「科羅納多」號屬於瀕海戰鬥艦另一種中標船型,航速相比「沃斯堡」號更高,接近50節。
此外,盤點2015年和2016年美軍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可以發現,美海軍軍艦在南海海域「挑事」已經是常態化事件,各種「穿越」、「侵入」我國領海行動層出不窮。美軍參與此類行動的主力有LCS瀕海戰鬥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該兩級艦相比中國海軍在南海行動的驅護艦,航速都具有一定的優勢,瀕海戰鬥艦更是有著45~50節的最高航速,不光是丹東艦所屬的053H1型護衛艦航速完全無法跟上,即使是最新型號的054A型護衛艦,在航速上仍相去甚遠。因此中國海軍在面對美國海軍不懷好意的巡航時,儘量做到提前部署,規劃好最佳攔截方案,進行「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盯梢,以彌補艦船航速劣勢,並且在迫不得已時採取不惜撞船的方式予以攔截。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曾表示,「中方對此(美軍在南海行動)表示強烈不滿,我們要求美方嚴格遵守國際法和相關國際規則,不要採取任何冒險和挑釁行動。」可以預見,美國海軍並不會因為我國外交部的強烈抗議就停止在南海的挑釁行為。雖然裝備處於劣勢,但是中國人從來不缺乏犧牲精神,美國這種挑起「摩擦」行動,在中國軍人強大的決心面前,很難站住腳跟。事實上,美軍也不止一次在可能撞船的情況下臨陣退縮。以「硬」決心,對付這種擠壓式「軟」對抗,無疑是中國軍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