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區的大小與形狀,主要取決於球拍的拍框外型。
本文來源:《羽毛球》雜誌(有改動)
甜區這個概念來源於英文單詞sweetzone或sweetpoint,也有不同的中文譯法如「甜蜜點」、「甜點」,「甜區」,都是指球拍拍面的最佳擊球位置。要想了解甜區,先來看看甜區有何作用。
一、甜區到底有何作用?
1、能量轉化
從能量轉化的角度看,當擊球點在甜區位置,能夠將揮拍擊球的能量最大化地傳導到羽毛球上面,此時可以認為擊球的能量幾乎沒有損失,打出的球在出球速度與線路控制上面達到最優。
(圖1)
在離甜區越遠的位置擊球,能量損失越大(如圖1),除了體現在出球距離上,球頭的反作用力也會給羽毛球拍拍框一個沿球拍中軸線扭轉的力,使擊球拍面形成一個偏角而影響落點(如圖2)。
(圖2)
2、直觀手感
從直觀手感的角度看,在甜區擊球能感受到最大的擊球威力、最佳的控球性能與最小的反震感,這是得到舒適手感的必要前提。
二、什麼能影響到甜區?
1、常見的拍框形狀
甜區的大小與形狀主要取決於球拍的拍框外型。另外,拍框截面類型與線床類型也對甜區有所影響。框形就是拍框的幾何外形。現在常見有三種:
A 傳統的卵形:即圓頭拍,也有人稱為尖頭拍
B 拍頭為方形的ISO拍形:即方頭拍,同時又細分成小方頭與大方頭
C 拍面更大的加大ISO形:即加大方頭,如mega-frame等
(圖3)
圖3為方頭ISO拍型、圓頭傳統拍型的甜區面積與形狀對比圖,由圖可以看出ISO設計的球拍比傳統圓頭拍形的甜區要大。
(圖4)
而採用ISO-MF(mega-frame加大方頭)設計的球拍的甜區則又比普通ISO要大一些(圖4)。
ISO框型是目前羽毛球拍的主流,近乎一統天下,將以前主流的圓頭拍趕到了小眾行列,但框型並非越大越好,因為拍面的加大會加重拍頭重量,同時也會對抗扭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一些力量較好技術較高的球友來說會產生高磅依賴,從而影響球拍壽命。同時給人揮動相對不靈活,出球速度不夠快的感覺。
尤其是在防守的情況下,方頭球拍的優勢會顯現出來。但在純拉吊打法中,圓頭球拍雖然甜點面積小,但從「單位甜度」,擊球的感覺「更甜」一點,所以仍有一些純手感派的人對圓頭球拍不離不棄。
正因為這些因素,讓這些加大方頭的球拍定位在面向初級至進階層次的消費者群體,因為拍框面積大,對球感正在形成或鞏固階段的愛好者而言,會更容易擊中球,並把球打遠,有助於建立信心與激發更多興趣。
2、非主流的拍框形狀
(1)Y型拍
(圖5)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某球拍倉庫中淘到這種類型的球拍。它吸引我的其實不僅僅是這個令人驚艷的外形,倒是其宣稱市場上最大甜區面積和高達75%的甜區比例,試打的感覺也接近如此。
(圖6)
(圖7)
被動情況下的下手救球要比普通球拍明顯舒服,而正常的出球倒是沒有傳統球拍發力集中的感覺。
(2)水滴拍
(圖8)
現代羽毛球運動於大概1800年在英國伯明頓城市誕生,由網球運動派生變化而來,從兩者場地上的相似可以看出。
其實不僅僅在於場地,器材上面羽毛球運動也經歷了一個向網球取經的過程,上面的水滴拍即像是化石一樣的證據,將傳統網球拍拍面縮小,拍杆縮細拉長,框體與拍柄縮細,即得到上面這種「水滴拍」。這種應該是羽毛球拍製造過程中的過渡產品,甜區已經開始慢慢接近現在的主流羽毛球拍,因沒機會收藏,至今未能體驗這種非典型球拍的手感。
(3)月眉拍
(圖9)
月眉拍首創於台灣,被兩家台灣公司勝利與摩亞採用,看得出拍框下面長出了一道「月眉」,這種技術的學名叫「anti-torsion bridge「(抗扭橋技術),它長得很像它的「前輩」——第二代水滴拍。
在真實的擊打環境中,月眉拍會產生小發力甜區感覺如普通球拍;大發力因為有抗扭橋的橫斷加壓,甜區突然甜度增高的作用,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手感。遺憾的是,此類球拍停產,據稱是因為這道抗扭橋的存在使球拍的生產工藝難度成倍增大,再就是抗扭橋位置無法適應普通穿線機的夾拍定位系統,外憂內患使得這種球拍划上了句號。
當然,還與一些其他因素有關,比如內框波浪技術、交叉線孔技術、線床等等有關,由於過於複雜,此處就不再做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