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媽媽發了一封郵件求助。
說最近孩子總是問自己,「媽媽,你真的愛我嗎?」
每天要問好幾遍,每次告訴孩子說愛,但好像一點用都沒有。
原來這位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年在外出差,有時候還會帶隊出國。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路上,孩子就放家裡給老人帶,在孩子出現這個情況的前幾天,家裡來了一位客人。
孩子的一個姨奶奶,人特別愛說笑,所以看到孩子之後就逗孩子。
「你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經常不在家。是不是給你偷偷生了一個弟弟在外邊?「
這時候孩子就馬上停下了手中的玩具,看了看奶奶。奶奶趕緊說「沒有呢,姨奶奶逗你玩兒的。「
沒想到孩子當真的了,接連幾天都不高興,心事重重的樣子。然後就開始問媽媽這個問題了。
馬上要過年了,真的希望所有的大人都能管住自己的嘴。
不要捉弄我們的孩子。你用來解悶或者取樂的玩笑話,也許讓孩子焦慮,甚至會討厭媽媽,抵觸媽媽,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這樣對孩子的成長的殺傷力很大,拜託你積一點口德,做孩子真不容易!
讓孩子真正避免這種傷害,除了躲開這種「親戚「之外。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
當愛住在孩子心頭,孩子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
我也碰到過一次這樣的事,記得有一次在老家,我媽一個朋友逗兒子。
「你爸爸說要給你生一個妹妹。」
「我喜歡妹妹。」
「那你不怕妹妹搶你的玩具,不怕你爸爸去疼妹妹就不疼你了嗎?」
「我不怕,因為我爸爸說他最愛的那個孩子就是我呀!」
在他的心裡,覺得爸爸媽媽永遠會在他的身邊,會愛著他,會保護著他。
有了這樣的守護,他離開我們也就不會焦慮吵鬧。
面對捉弄也能建立一道安全防線。
父母的愛,讓孩子強大。
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
1960 年,心理學家Eleanor Gibson設計了一個「視崖裝置」測試嬰兒的深度知覺。這個裝置是用大玻璃板和黑白格花紋的布,做成一個視覺上的懸崖。Gibson選擇了30位6-14個月的嬰兒進行實驗,嬰兒在視崖面前的表現表明他們不僅能夠知覺物體的高和寬,而且能夠知覺物體的距離、深度、凹凸等。
同時還有個意外收穫,當嬰兒爬到「懸崖」邊猶豫不決時,如果站在「懸崖」另一頭的媽媽對他微笑、點頭表示肯定、鼓勵,他就可能勇敢地越過「懸崖」,爬向母親;如果母親表現出害怕、緊張的表情,嬰兒便不敢跨越,甚至哭起來。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們對周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他們通過父母的神態、眼睛、行為、語言來認識這個世界。
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從父母那裡學習,自己也開始去小心翼翼地探索。
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為什麼說家庭教育重要,就是因為在生命的初始,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
就像需要身體營養一樣,孩子需要心理營養: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愛
很多媽媽說,我當然愛我的孩子,甚至願意為孩子付出生命。可是到了問題出現時,馬上就變得「有條件」了。
「你這麼不乖,不要叫我媽媽」
「你還這個樣子,我就不喜歡你了。」
看上去好有道理,滿滿的「愛」,但是都綁著條件。
第二個心理營養:尊重
愛,就如他所願,而非如你所願。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覺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就忽視,甚至嘲笑。
比如衣服的顏色,鞋子的款式。還有他們選擇的朋友、書本。都可以放開手讓孩子去選擇。
第三個心理營養:接納
我們誰都是不完美的,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接納與鼓勵。
接納孩子的情緒,容忍孩子的不足,永遠站在孩子的一邊。
《不完美的禮物》中有一個故事:
「 有一天,作者帶著八歲的女兒逛百貨公司買鞋子,結果當時賣鞋子的專櫃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兒竟然當場跳起舞來。就在那時,大家全盯著她女兒跳奇怪的機器舞。她注意到旁邊人的表情,不是欣賞,反而是為她的女兒感到難為情。
當時她也超尷尬的。當圍觀的人正交頭接耳,可能在說些取笑她女兒的話時,她女兒頓時不知所措,身體僵住,突然停了下來,看著作者,眼神彷彿在問:『媽咪,我接下來怎麼辦?』沒想到,她看著女兒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動作加進去呀!』於是,女兒繼續開心地跳她的舞,從那一刻起,她的視線就不曾離開女兒身上,她在一旁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她說,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兒,她選擇站在女兒這邊。
你給我的愛,不僅僅溫暖我,而是讓我強大起來。
這是我們想對孩子說的,也是希望孩子能感受到的。
如果你不小心傷害了孩子,那就趕緊給孩子道歉,擁抱他,說一聲「對不起,請原諒我。」
孩子內心的傷痕會撫平,而且會感覺道歉也不丟人,寬恕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孩子的人格特質在童年已經開始養成了!每個經歷過人生百味的父母都應該知道:內心的強大,才能幫助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即使遭遇逆境也能積極地微笑面對。
這就是父母之愛……
喜歡這篇文章麼? 快分享吧!
搶先收到最新文章! 記得關注@ 【媽咪想知道的事】https://www.facebook.com/MummyKnow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