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新的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戰略白皮書《重返海洋控制》。新戰略依然強調美軍近年來提出的「戰鬥雲」(Combat Cloud)概念,但其關於美國海軍戰略的總體描述卻用了冷戰時代的「海洋控制」(Sea Control)概念。美軍這個新概念的提出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保持軍事霸主地位是美軍在戰後一直的追求。根據自己主要對手的變化和能力的不同,美軍總在提出各種各樣的新概念。重回海洋控制,只是用了冷戰時代的名詞,但內核卻完全不同。
重回海洋控制的提出,與美軍第三次「抵消戰略」密不可分。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與蘇聯爭霸,曾提出過兩次抵消戰略,就是分別以核武器技術和電子技術來抵消蘇聯的軍力發展對美國構成的威脅,在軍事競賽中占據優勢。冷戰結束後,美國一下子失去了戰略級別的對手,頗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雖然美國也提出過許多新概念,如由海向陸、瀕海作戰等等,但始終沒有十分明確的全盤軍事戰略。美軍貿然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就是其軍事戰略不清晰的典型寫照。
直到近幾年,美軍才逐漸明確了軍事戰略,這主要是源於其將中國軍隊視為未來的主要對手。美軍認為中國軍隊這些年發展迅速,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對美軍的霸主地位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美國在2014年末提出了「第三次抵消戰略」,目的就是通過發展新的軍事技術和作戰概念「改變未來戰局」,在與中國這個主要對手的新一輪軍事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其中在作戰概念上,美軍相繼提出了「戰鬥雲」概念、「水下作戰」概念以及「全球監視和打擊」概念等,現在的「重回海洋控制」概念可視為「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最新一環。
所謂「重回海洋控制」,就是美軍發現中國海軍正在快速向遠海方向前進,適合遠洋作戰的驅逐艦、護衛艦、大型船塢登陸艦、核潛艇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提升,而且中國海軍還在積極發展航母,試圖建立航母戰鬥群。相比之下,美軍多年來卻在削減大型艦艇的數量,使得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如果坐視不理,那麼美軍將會逐漸喪失遠海作戰中對中國海軍的絕對優勢。因此,美軍現在提出「重回海洋控制」,通過二百多個美軍基地和37萬美軍包圍中國,同時還要重新重視發展以深海大洋作戰為主的平台和裝備,繼續確保在海洋上對中國海軍的絕對軍力優勢,牢牢維持美軍的霸主地位。
對中國海軍來講,美軍新的「海洋控制」概念會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它將使美軍集中精力發展對抗中國海軍的新技術、新艦艇、新的海空打擊武器,加大在遠海對中國海軍的遏制,這可能會造成中國海軍在遠海與美國海軍對峙局面的增多,並且有可能產生摩擦甚至衝突。但在面臨新挑戰的同時,這也是中國海軍的一次機遇。
由於美軍不得不採購大量新型裝備,同時還要維持對中國的重點包圍,折讓美軍沒有足夠的資金運作其其他項目,這是美軍一個無法彌補的巨大漏洞,那就是現有軍事力量的部署費用和採購大量高新武器之間存在巨大的矛盾,通過觀察美國海軍的新動向,中國海軍能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發展規劃、制定更明確的海軍戰略,針對其巨大漏洞,採取「四兩撥千斤」的策略,對其關鍵型技術實施對抗性部署,讓其「顧頭不顧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