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故事曝光「獵鷹」可怕之處 它的誕生竟這樣曲折

@ 2017-01-10

這幾屆的珠海航展上,獵鷹教練機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詳,並且常常見面的小傢伙,那這個小傢伙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其前世今生究竟如何緣起,這就是今天觀察者時雨要和大家提及的話題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江西南昌的洪都公司正在緊張進行可變後掠翼單發重型攻擊機強六設計之時,西沙海戰的點滴也進入了洪都人的視線,面對不斷升級的南海危機,中國需要怎樣的戰鬥機呢?

腿短是當時中國戰鬥機普遍存在的問題,西沙海戰和之後88年的314海戰,都時時警醒著中國航空人,沒有空軍保駕護航的南海三沙是不完整的防禦體系,而面對挑戰,西安推出了飛豹戰鬥轟炸機,瀋陽推出了殲八2的改型,之後又推出了類似於單垂尾的美國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的93方案,而成都正埋頭於殲十的研製。

以上的方案都立足於通過換裝大推力低油耗發動機,立足於飛機的大體積,大載彈,大載油;而研製了第一款中國超音速強擊機強五和號稱空中李向陽的輕型超音速殲擊機殲12的洪都第一任總工程師陸孝彭又有何自己的真知灼見呢??

我們先來看看陸總師的簡歷。

陸孝彭,江蘇常州人,1941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大學畢業後,陸孝彭被分配到雲南昆明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1942年他到成都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學習,1943年分配到南川第二飛機製造廠任設計員。陸孝彭先後在空軍飛機工廠工作了3年。1944年起陸孝彭分別在美國麥克唐納和英國格洛斯特飛機公司任職,並參與了各型早期噴氣式戰鬥機的設計製造,這為陸孝彭的飛機設計功底打下了良好基礎,1949年後,陸孝彭開始參與新中國的航空事業。

1956年,陸孝彭被調到瀋陽112廠第一飛機設計室,這個設計室也是新中國飛機事業的起點,當時匯聚著以後大家耳熟能詳的飛機設計大家,如總負責徐舜壽、殲八兩任總師黃志千和顧誦芬、飛豹總師陳一堅、殲十總師宋文驄、運十總師馬鳳山和副總師程不時,將該設計室稱為中國飛機設計師搖籃應該毫不為過;而陸孝彭則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當時他被任命為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的主管設計師。

1958年,我國決定開始自行設計超音速強擊機,陸孝彭又調往南昌320廠(即洪都公司前身)擔任該款強擊機的主管設計師。在南昌,陸孝彭先後完成了強五和殲十二的設計與製造,並完成了強六的設計,80年代初,由於國民經濟格局的調整,強六進入技術儲備,宣告下馬,之後洪都公司完成了噴氣式教練機K8的設計和製造,並出口多國。此時,陸孝彭也有工夫騰出手來,建言南海空防的問題。

陸總師的想法和其他飛機設計大家提出的方案略有不同,他立足的是輕小的島載機,島載機顧名思義,就是部署於南沙島礁上的常備空中力量,這在之前太平洋戰爭的島嶼爭奪戰期間,就顯現了巨大力量,基於島礁的美陸軍航空隊陸基戰鬥機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力量。

而在戰後,由於噴氣式戰鬥機的出現,中型以上的戰鬥機對陸基跑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體到實際 就是跑道長度長,對跑道面的質量要求很高,雖然在第三代戰機上解決了短距起降問題,並在短距垂直起降戰機上實現了不挑跑道,但這個狀態下,飛機的油耗高,也不能達到滿載,所以輕型戰鬥機的優點在此時表露無疑,當時看來諸如F5自由戰士及其升級版F20虎鯊戰鬥機還大有市場。

陸總的早期方案是這樣的,採用一台中推發動機,當時發動機的選型是崑崙渦噴發動機或者渦扇發動機,結構重量在6噸,正常起飛推比超過1,可在南海任意500米長度島礁上順利滿載起飛,也可以考慮上航母作為輕型戰鬥機之用,對甲板長度沒有過高要求,滑躍甲板也可以實現短距起飛。這個方案很類似之後成都公司的中巴合作梟龍戰鬥機及後來的殲7MF戰機的設計方案。

2000年,陸孝彭院士去世,他的繼任者石屏院士基於島載機的想法,推出了獵鷹LIFT輕型超音速教練機,與此前方案略有不同的是,L15獵鷹採用了雙發方案,即兩台小推力加力發動機保證飛機的推比超過1,雖然是教練機,不考慮內油問題,但如果需要,完全可以基於該教練機方案,設計出真正的島載戰鬥機。

筆者想來,陸老當年的想法應該還是把前線戰鬥機的方案運用到了島載戰鬥機上,可能也是基於美軍島嶼爭奪戰的一點想法。而如今回想,其中滋味,也別有情趣,算中國航空人對世界航空發展的理念提出了點不同的想法,在高大上戰鬥機的今天,我為什麼不能提出輕小快呢?

思想不死,智慧之花開放於中國夢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