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犀利的政客,她的政治手腕堪稱幹練。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甲午戰爭發生,不是偶然,李鴻章很早就預見了,中日必有一戰,並積極做準備,慈禧是傻嗎?非要這時候要舉全國之力來辦60歲壽宴,還挪用300萬海軍軍費!
首先慈禧是個政客,不是個政治家,她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這裡有一句話很重要,是自身的絕對權威,而是不是國家、人民的利益!這是所有獨裁者的共有特徵!
【勢力分析】
慈禧在1894年(光緒二十年),她的權力遇到了很大挑戰:
1、光緒虛歲20了,無論是洋人還是國人,都希望讓慈禧還政於光緒;慈禧不願意,但無法反對;
2、左宗棠死後,李鴻章作為北洋軍和淮軍的實際掌控者,是漢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實力派,無人抗衡,尤其是北洋水師,成為他手中王牌!這是光緒和慈禧的都無法容忍的;
3、戶部尚書翁同龢(光緒的老師)勢力的崛起,希望光緒儘快上台,趁機自己的勢力.,而且與李鴻章有私仇,想搞掉李鴻章。光緒樂見,慈禧壞鬼胎!
【權斗開始】
慈禧需要一次機會,來重新解構這些矛盾,讓自己牢牢的抓住權力!
慈禧採取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辦60歲壽宴!而且要提出用修建頤和園作為主要會場。這樣一來,擺在光緒面前的問題就成了:修好頤和園才能真正獲得權力。
修一個園子能要多少錢,需要舉國之力嗎?清末存在的貪污腐敗實在是觸目驚心,往往是被貪污的銀子超出實際工程支出的好幾倍甚至十倍以上。
慈禧對這個情況心知肚明,但是卻不查辦,因為修頤和園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就下令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有良知的戶部尚書閻敬銘,因拒絕向頤和園工程投入如此巨大的款項,被罷免。光緒的老師翁同龢於是接手戶部。
翁同龢就把全部經費投入了頤和園,而駁回了北洋水師所有的經費申請,還挪用海軍軍費。因為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三件件:
第一,不要得罪了現在的頂頭上司慈禧;
第二,讓自己的學生光緒儘快掌權;
第三、想方設法為李鴻章製造障礙,同時找准一切機會攻擊和削弱他。
李鴻章察覺到日本正在大力發展海軍,準備與北洋水師決戰。而北洋水師多年沒有添置和更新武器,這時已經漸漸落後於日本。就請購軍費!
但是慈禧和光緒可不是這麼想,是不是李鴻章會不惜誇大其詞要擴充自己的實力?估計他們更希望是北洋水師擊敗日本,同時也受到相當的損失,這樣李鴻章的實力會受到一定的削弱,退回到與各地督撫相當的水平。
所以在甲午戰爭開始前,慈禧和光緒都在有意無意的拖延李鴻章撥款的請求,目的就是防止他的實力過快增長。
李鴻章最苦逼,不敢像他老師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那樣自籌軍餉,北洋水師和淮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他也害怕慈禧和光緒的猜忌,所以在擴軍的問題上是有顧慮的。而且日本海軍實力沒有暴露,除了李鴻章,光緒、慈禧都看不明白!
【日本登場】
在慈禧打如意算盤,第四股勢力登場,就是日本政府,以上所有問題他們都看的明明白白,上奏天皇:「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倘見我將大舉,或易結束,否則非有所得,不能去也。」,所以選擇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
結果是:北洋水師被全殲、「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後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割讓台灣島,日軍在旅順製造大屠殺,2萬多名中國民眾死難。
【成果分析】
慈禧不會關心這些,國家和人民利益和她有啥關係,她只需要得到了她要的就行了:
1、李鴻章他失去了最大的籌碼北洋水師,並背負了喪師辱國的罵名。由一隻老虎變成了一條狗,完全受慈禧的驅策。
2、光緒親威望也因為戰敗遭到了打擊,使得慈禧繼續掌權的阻力大幅度降低了。
3、翁同龢,最為短見,他實現打擊李鴻章目標,忘記全部政治資本都來自光緒,光緒不行了,他就進入歷史的垃圾堆!
整個局,最大勝利者是日本,戰爭賠款讓他們發展日本教育和國力,戰爭勝利讓他們看到中國的軟弱,為全面侵華做好物資和精神的準備!
要說日本人研究中國歷史,是非常冷靜和客觀,今天小編給看官推薦一本書,是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描述,無論是文化、政治,都是非常客觀、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