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暗黑」民俗,網友表示看著都疼……

@ 2017-01-08

1月5日,@寶雞文物旅遊 發微博,給大家介紹了一種當地民俗——血社火,不過那畫風,著實把不少見多識廣的網友也鎮住了。

據了解,這血社火是陝西寶雞縣赤沙鎮的一項傳統活動,通常在正月里舉行,但由於場面十分「血腥」,「特效」逼真,讓人好怕怕又好奇想看。

前方高能預警,預警,預警!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真·三板斧戰鬥現場!

這把剪刀逼真得讓小心肝兒顫了顫。

原來真的可以「一小板凳劈過去」。

請問頭上頂著一塊板磚出門是怎樣一種體驗?

最後這個……

真是不看不知道,這些傳承多年的化妝技巧,比起美劇《行屍走肉》來也不遜色啊。

不過還是有人表示受到了驚嚇。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產生於原始的宗教信仰,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社火的種類很多,有山社火、車社火、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蹺、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廟會迎神、祈雨時表演。寶雞縣赤沙鎮的血社火是陝西乃至全國唯一保留的一個社火種類。

隨著社會的發展,遠古時代保留下來的社火,融入和賦予了新內容,表現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間傳說、戲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

據微信公眾號「寶雞旅遊」介紹,赤沙鎮血社火是以水滸武松殺西門慶為武大報仇的故事為題材,表演內容主要以斧子、鍘刀、剪刀、鏈刀、錐子等器具刺入西門慶和其他壞人頭部,使社火的內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又叫快活。

取名「快活」有兩種意思,一是取《水滸》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剷除了為非作歹的惡人後人心快活。 「快活」表現的就是《水滸》中武松為兄報仇,殺死謀害武大郎的姦夫淫婦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故事,具有懲惡揚善、威懾惡徒的作用,表達了三寺村群眾懲惡揚善的人生觀。

「快活」最大的特點是神秘、血腥、陰森、恐怖。在「武松」的帶領下,身後是被制服的「西門慶」的13個「打手」,他們有的被剪子、錐子刺進眉心,有的被菜刀、殺豬刀、鍘刀劈入腦門;有的被板凳、泥屣、磚塊插入額頭,有的被鋤頭、利斧、鐮刀砍進頭顱,還有一個被利劍刺穿肚子,腸子外流。人稱「七拳六腳十三件」,意即西門慶的13個打手,本來想用刀、斧等打武松,反被武松把這些刀、斧扎進他們身體。

「正月初十耍社火」,血社火是陝西寶雞地區每年正月中的一項重要文化習俗,血社火也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寶雞也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血社火」的關鍵是化裝,據說化裝一般在鎮子的廟裡進行,現場是保密的,門口有專人看守不準其他人靠近,而且傳兒不傳女。2016年2月,人民網記者希望拍攝到一些化裝的精彩畫面,結果沒能成功。

不過,這項神秘的化妝技術,如今也面臨著傳承危機。56歲的吳福來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告訴人民網記者,「現在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傳承血社火也確實是一件難事。」吳福來老人提起血社火傳承有些遺憾,「我的血社火技藝是從我父親手中學到的,我父親的是從我爺爺那裡學到的。現在我想傳給我的孩子,但是他們常年在大城市打工,對這個不感興趣。只能傳給侄子了,侄子雖然也在外面打工,只能在每年過年回來的時候,手把手教給他。」

吳福來老人也為血社火這項民間技藝傳承的事情而擔憂,「老祖先留下來的手藝,不能在我手上失傳了。」

人們對這項習俗也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血社火表演畫面過於血腥,難以接受,擔心「小孩子看了不好」,甚至質疑這樣的傳統習俗是否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寶雞縣三寺村的村主任任永生則向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血社火雖然看起來恐怖,但是其目的在於懲惡揚善,他們村耍血社火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每年都要用血社火來教育青年人,許多家長也會用血社火的故事教育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