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敲定兩岸如何統一? 或效「北平模式」

@ 2017-01-07

近日,中國官方人士談及「武力統一台灣」的話題,並有「北平模式」、「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戰迫和」等語。

分析人士認為,在兩岸「和平統一」的現實可行性已經幾近喪失的情況下,這種方式已成「上策」。而除此之外還「中策」和「下策」,前者是「武力統一」,後者是「維持分裂現狀」。

中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接受《環球時報》採訪,解讀當下台海形勢走向。這些觀點的出現應非無意為之,而是認為代表了中國官方的態度。

王在希說,解決台灣問題,總的說無非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兩種樣式,但不是絕對的。歷史上也有兵臨城下,最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北平模式」;《孫子兵法》有「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條,兵不血刃,以戰迫和,為歷代軍事家所推崇。

如果是在四年前,王在希的這些說法非常不合時宜。然而時移世易,如今兩岸內外形勢都已發生巨大變化,大陸軍事、外交、經濟、文化多管齊下,統一進程驟然加速。如今局內之人所面對的現實問題已經不是「統一」與「獨立」的目標選擇,而是如何統一的路徑選擇。

王在希此次大談「武力統一」而未在島內輿論中掀起多少波瀾,是因為自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後形勢急轉並發展至今,「武力統一」早已是大陸輿論熱詞。這釋放出一個必須警惕的信號。即使在中國決策者中,以往也會有對「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的不同看法,而今或許逐漸形成了此前長期堅持的「和平統一」已經無法實現的共識。

解放軍「磨刀霍霍」(圖源:VCG)

分析認為,對兩岸以及區域和國際社會來說,「和平統一」都是上上策。不過在這一路徑被棄置後,仍然還有上、中、下三策。

王在希所說「北平模式」應是上策。在這種情況下,大陸雖有軍事動員和準備,但雙方不交戰,無傷亡,並且能夠達成統一目標。台灣地區政權解體,大陸取而代之,兩岸整體制度體制矛盾一夕化解。當然,由於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如果台灣選擇不戰而降,能夠避免雙方的傷亡與恩怨,應該可以獲得一定的改變空間和時間。

中策是「武力統一」。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一步到位」,也即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兩岸統一,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迅速融合,而不必經歷一段較長的適應和消耗期。在兩岸軍事實力差距越發懸殊的情況下,其戰爭成本和傷害程度也能夠被繼續縮小。

不過其負面效果也顯而易見,因為這將會導致「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後果。這是兩岸民眾都不樂見的局面,雙方都將因此受到嚴重傷害,埋下戰後國家融合和治理的隱患。這種傷害無法遺忘,會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慢慢平復。因此,這是當下都有一定選擇權的大陸和台灣均要儘量避免的選項。

習近平近日引用了《孫子兵法》「謀攻篇」里的一句話「上下同欲者勝」,王在希則引用了「謀攻篇」里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篇里還講道:「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