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發射飛彈差點發生爆炸:才明白中國隱忍幾十年真相讓人落淚

@ 2017-01-07

圖片為中國自行研製的巨浪-2型潛射洲際飛彈的要測模擬彈進行出水試驗,潛射洲際彈道飛彈是指由戰略核潛艇發射的彈道飛彈,是核三位一體中最關鍵的一員。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具有體積小、質量輕、發射系統機動靈活、生存能力強、突防能力強等優點。實際上,與二戰時代的潛艇封鎖戰不同,現代核潛艇通過裝備核洲際飛彈來實現戰略威懾,是目前五大核國家的國家核力量核心部分,在現代海戰中,潛艇具有隱蔽性好,機動範圍大和生命力強等二大特點,由於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具有射程遠,飛行速度快和命中率高等特點。兩者相結合則具有隱蔽,機動和進攻能力強等突出的優勢。

軍事專家指出,核潛艇是一個目前最理想的核打擊平台,只要換裝更強大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不聲不響發射核飛彈摧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不過,研製潛射洲際飛彈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目前世界上可以研製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國家僅有中國、俄羅斯、法國和美國四個國家,其技術難度之高由此可見一斑。俄羅斯研製「布拉瓦」潛射洲際彈道飛彈時,連續十多次發射試驗失敗和試射失敗,足以說明研製一種潛射洲際飛彈的困難程度,一枚成功的潛射洲際飛彈通常要從陸上試驗、陸台試驗、陸上模型彈彈射試驗、水下模擬彈射、試驗潛艇海面彈射試驗、水下模擬台、潛艇水下發射遙測彈、發射實彈等漫長的過程,要想得到一枚完全成功的潛射洲際飛彈不花費幾十年時間,成噸的金錢則難以想像。

據公開資料顯示,由於缺乏經驗,我國潛射飛彈發射試驗曾多次遭遇失敗,甚至發生爆炸。1981年1月2日,我國研製的第一種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 01批首發陸台狀態遙測彈在某基地發射後不久便自毀,之後一年,巨浪-1飛彈進行了一次水下試射,但是飛彈彈出水面久出現了姿態不穩的狀況,最終失敗。隨後1985年,水下三次實彈發射失敗。上面這幅圖片為我國巨浪2型飛彈出水試驗的一部分,請注意飛彈出水後帶出的巨大水柱,與陸地上的飛彈發射相比,水下發射的難度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潛射洲際飛彈發射時,通常是潛艇在水下一定深度,通過彈射動力裝置將飛彈從發射筒中彈射出去,飛彈要穿過高密度的海水,並受海浪、海流、流切變等多種干擾因素的作用,通常飛彈是在出水後發動機點火起控,因此飛彈在水中是作無控運動,雖然時間很短、距離不長,但它的姿態變化對飛彈飛行的成敗影響甚大。目前,多數潛射洲際飛彈均採用「冷發射」方式,即核潛艇先用自身發生器產生的燃氣壓力,以較大的推力將飛彈從發射筒中推出,飛彈在衝出水面後主發動機點火,再按預定彈道射向目標。

圖片為美國三叉戟II-D5潛射洲際飛彈的一次發射試驗失敗場景,飛彈出水後姿態不對造成過早點火,飛彈自旋並爆炸。這裡涉及了三個問題,第一、飛彈本身要質量過硬,第二、飛彈如何出水並保持姿態,第三在在出水後順利點火,這其中第二階段最容易引發飛彈發射失敗,1988年,中國海軍在成功完成多次巨浪-1型飛彈發射試驗後,開始了第二代潛射戰略飛彈(巨浪-2)的研製,而問題就出在了第二階段。

據外國媒體報道,在2009年的一次試射中,巨浪-2潛射洲際飛彈彈出水面後並未按照預定軌跡點火,反而是上升後垂直下降,這個「四十多噸的大傢伙」差點砸到試驗潛艇本身,並可能發生爆炸,在這之後,改進設計的巨浪-2飛彈增加了「空泡補氣增強系統」,解決了長期困擾水下發射的核心技術難度。讓之後的飛彈發射試驗連續獲得成功,現在,我國094核潛艇攜帶巨浪-2潛射洲際飛彈進行戰略巡航,中國隱忍了30年的核潛艇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一次,目前,世界頂級水平的巨浪-3飛彈已經進入人們的視野,而這都是中國一代代軍工人心血凝結而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