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快樂之道,其實都是心靈的轉換

@ 2017-01-07

某天,有位小和尚問洞山襌師說:「請問老師,遇到寒暑來時,應該如何躲避呢?」

洞山禪師回答說:「為什麼不到沒有寒暑的地方去?」

小和尚又問道:「那麼,何處沒有寒暑呢?」

洞山襌師說:「寒時到寒處去,熱時到熱處去!」

小和尚對洞山襌師的這種前後矛盾的回答,感到相當疑惑與不解,於是反問襌師說:「你剛剛不是說要到一個既不寒冷又不炎熱的地方嗎?這會兒為什麼又說」寒時到寒處去,熱時到熱處去「呢?

只見洞山襌師緩緩回答:」寒冷時用寒冷來鍛鍊自己,炎熱時用炎熱來鍛鍊自己!「

襌師的話看似前後矛盾,其實不然,這正說明了襌者的不動心。簡單地說,寒冬時就不要妄想自己置身在盛夏的海灘上曬太陽,而是訓練自己去承受寒冷:酷暑時不要浪費時間做涼風習習的白日夢,而要全然的接受炎熱,便可超越署意。

冷、熱的覺受都是」無藥可醫「的,它們會一再出現,但人心卻可以轉換。想想,有人願意大老遠跑去泡溫泉,或到天寒地凍的地方賞雪,為什麼?其實都是心的轉換。許多人跑去登山,可能要吃很多苦,甚至筋疲力盡。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痛苦,反而認為是種樂趣和成就,有時還很享受。同樣去登山,如果你認為那是件苦差事,整個過程就會變成痛苦的負擔。

是苦,是樂?都在一念之間

有一年冬天,我到瑞典開會,在飯店認識一對從台灣來自助旅遊的老夫妻。我心想,他們每天吃牛肉蛋、義大利面、喝咖啡、逛美術館和博物館,而且斯德哥爾摩以多島、多橋著稱,常常一個橋接一個島,要走遍並不容易,加上當時氣溫約零下十度,老人家應該很不適應。閒聊之後,果然老夫妻對參觀景點沒什麼概念,對當地的食物和氣候也在調適當中,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玩得很高興。

早餐的三明治和咖啡、午餐的義大利面、晚餐的鹿肉吃不慣沒關係,他們當成新鮮的嘗試;美術館和博物館看不懂沒關係,他們當成出來運動;在北歐每天只有三小時左右黑夜,正好適合老人家睡眠時間短;天氣嚴寒,讓他們更有理由送大衣給對方。

如果事情不是你喜歡的那個樣子,就去喜歡事情的那個樣子,這是快樂之道。痛苦的人從不接受這世界的樣子,他們企圖改造世界,抱怨世界不合已意。而快樂的人則完全不同,外在世界是什麼樣子對他們沒有影響,他們的重心是內在。同一個環境,有人享受,有人抱怨,這兩者都取決於內在的心境。

幾個月不下雨,大家都在埋怨植物沒水可澆,結果過了一陣子情況居然相反,大雨滂沱,到處都是積水和泥,你能找到完美世界嗎?天氣冷時,賣火鍋的笑,賣冰的抱怨;天氣熱時,換成賣冰的笑,賣火鍋的抱怨,你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嗎?

快樂不會來自外在的人事物,因為它們不會永遠如我們所願,就像免不了有下雨天一樣,你最好喜歡下雨天,喜歡下雨天的人一定會比不喜歡的人快樂許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