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小手,孩子小病全消(掌握7種孩子常見疾病的處理方法)

@ 2017-01-07

怎樣應對孩子的疾病?

孩子生病只要一生病,做父母都是著急忙慌的上醫院,焦心焦慮的比自己生病更難受。但是對於一些比較不嚴重的病,其實在家用小兒推拿的方法,要比去醫院治療效果更好。畢竟在醫院看病,驗血、拍片、拿藥、打點滴幾乎是一個標準流程。濫用抗生素等過度醫療對孩子更是一種傷害。另外,醫院床位緊張,很多生病的孩子在一個房間裡面接受治療,交叉感染也令人防不勝防。

所以,在這裡寶貝聽聽教大家一種綠色療法——小兒推拿,既能治病,又能促進親子關係。

小兒推拿的治療體系形成於明代,以《保嬰神術按摩經》等小兒推拿專著的問世為標誌。在操作方法上強調輕快柔和、平穩著實,注重補瀉手法和操作程序,對常見病、多發病均有較好療效,對消化道病症療效尤佳。

7種孩子常見疾病的推拿方法

1.發燒

發燒本身不是病,它是體內正邪雙方在「交戰」的表現。只有當邪氣盛,而正氣充足的時候,正邪才會持續對抗,而且正氣越足,抗敵越積極,就會燒得越高。

發燒超過 38.5°C,孩子的免疫力會大大地被激發。因此,發燒初始,如果孩子精神狀態不錯,不建議立刻退燒。一般建議以38.5°C為分界線,如果溫度在 38.5°C 以下,媽媽們只需用一些簡單的物理方法進行降溫,如用溫水擦拭身體(額頭、 腋下、腹股溝等)。

如果溫度超過 38.5°C,媽媽們可以用推拿激發起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調整體溫。

病在里,如咽喉紅腫也會導致高燒不退,溫度往往要超過 39°C,此時用的 手法不能只想著發汗,要用清熱涼血的按摩手法。

2.感冒

感冒發病往往是由於孩子免疫力低下,感受外邪所致。簡單的風寒感冒最容易治。孩子肺為嬌髒,腠理不固,特別容易受外邪所傷, 其中為首的就是寒邪。孩子好動、易出汗,毛孔張開後如果遇寒氣,很快就會打噴嚏、流鼻涕,身冷無汗、小便清長。用外感四大手法特別好用:

1 開天門 100~150 次。用兩隻手的大拇指輕輕地自眉心交替直線推動至前發跡線。

2 推坎宮 100~150 次。用兩個大拇指的正面從印堂穴沿著眉毛向眉梢分推。

3 揉太陽穴 100~150 次。用中指指端輕輕按揉太陽穴。

4 揉耳後高骨 100~150 次。用兩個大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兩側耳後高骨。

這套手法簡單好用,找穴方便,其實不單是風寒,就連風熱感冒也都用。 另外,加上按揉外勞宮 1~2 分鐘,推三關 300 次,同時溫熱水泡腳,以助發汗。 一天可以按摩兩次,按摩後入睡時有微汗即可,不需要過度發汗。

3.咳嗽

小兒推拿治療咳嗽,可以說效果非常好。對於咳嗽的治療,從中醫的辯證角度大致分為「初咳在肺、中期在脾、久咳 在腎」三個階段,這也是治療小兒咳嗽的一個總綱。

一般孩子在感冒初期咳嗽時,建議媽媽給孩子捏脊,配合分推肩胛骨, 按揉肺俞。

4.腹瀉

年紀小的寶寶因為腸胃發育不完善,特別容易腹瀉。治腹瀉的四大手法能調中止瀉,止瀉效果顯著,腸胃炎、輪狀病毒、秋季腹瀉、痢疾等各類泄瀉均可以在此之上加減變通。

逆時針摩腹:3~5分鐘,以肚臍為圓心,用手掌或者食中指指端逆時針方向在寶寶的肚子上緩緩轉圈。

推上七節骨:300次,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直推寶寶腰部的最低點。

揉龜尾:100~300次。以拇指或中指端揉尾椎骨末端。

5.通便

寶寶腸蠕動功能不足,飲食不均衡,易上火。吃奶粉的寶寶特別容易導致便秘等症狀。當寶寶便秘時,不用著急,用通便四大手法給寶寶按一按。

揉天樞:100~150次,用大拇指指腹揉腹中部,肚臍旁開2寸的天樞。

順時針摩腹:3~5分鐘,以肚臍為圓心,用手掌或者食中指指端順時針方向在寶寶的肚子上緩緩轉圈。

推下七節骨:100~300次,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從寶寶腰部最低點的凹陷處推至尾椎骨。

揉龜尾:100~300次。以拇指或中指端揉尾椎骨末端。

6.感冒夾食滯

平肝、清肺15分鐘

平肝以發散表邪。

推天河水10分鐘

推天河水能退熱,感冒發熱常用穴位之一。

清脾10分鐘

清脾穴能消除積滯,消除脹滿,解決食積不消化的內部問題。

清胃10分鐘,用於嘔吐、腹脹者

清胃能夠治理肚腹脹滿,積滯腹痛,噁心嘔吐,納呆等,也是清除食物為本。

運八卦10分鐘

運八卦能增強中氣(脾胃之氣),增進消化,消痞化積。

7.頻繁尿床

注意

1、小兒推拿適用於0--14周歲的兒童。

2、小兒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勻、柔和、輕快、持久。給寶寶推拿的力度和技巧與給成人推拿有很大的差異。小兒穴位有很多在 「線」和「面」上,所以這些穴位常常需要用速度快且力度輕柔的手法。有些媽媽怕推輕了效果不好,所以用了很重的力度,實際上,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一般情況下,小兒推拿一次總的時間為10—20分鐘。但是由於病情和小兒年齡的不同,在推拿次數和時間上也有一定的差別。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長時間治療的慢性病7天至10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可休息數日,然後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

4、取穴:一般情況下,「手指同身寸取穴」是最常用、最方便的取穴方法。即手指比 量法。但是寶寶的 1 寸和成人的 1 寸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採用同比例縮小的量 法。具體方法如下:

5、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小兒推拿治療前,必須有明確的診斷。如果家長不能肯定,請先送醫院就診!小兒疾病,瞬息萬變、刻不容緩,請家長不要疏忽大意。

小兒推拿的常見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運動稱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種。「直推」是在表皮進行操作,不要推擠皮下組織。「直推法」常用於「線狀」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於表皮,不得帶動皮下組織。「旋推法」主要用於手部「面狀」穴位。「分推」可橫如直線,也可彎曲如弧線。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用力(或用拇指和其餘4指相對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緊、一松的拿捏。拿法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不要斷斷續續;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法應用於頸項、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較豐滿的部位。

三、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壓小兒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向下按壓。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分別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種刺激較強的手法,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後揉,或者邊按邊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帶動前臂,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做環形撫摩。頻率是每分鐘摩動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輕輕捏拿肌膚,作用於背部正中,又叫「捏脊」。從「長強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線;操作時應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後;另一種是拇指在後,食、中兩指在前。在捏脊時每捏3~5遍後,在第4或第6遍時,每捏3次,將肌膚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稱「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羅紋面、大魚際或手掌,作用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環形揉動。一般以每分鐘揉120-160次為宜。「揉法」分為「指揉法」、「掌揉法」和「魚際揉法」。用手指的羅紋面作用於穴位做環形揉動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魚際作用於治療部位做環形揉動叫「魚際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於治療部位做環形揉動叫「掌揉法」。

七、掐法

「掐法」是用指甲著力重按穴位。運用掐法時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壓重刺,不得摳動而掐破皮膚。「掐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常用於點刺穴位,是「以指代針」之法。掐後常用拇指揉法,以減緩局部不適。

八、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魚際或食、中指二指羅紋面著力於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線擦動。包括「指擦法」、「魚際擦法」和「掌擦法」。擦時不論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應直線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離要長。著力部位要緊貼皮膚,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擦破皮膚。用力要穩,動作要均勻連續、呼吸自然,不可屏氣。

九、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的掌面夾住或貼於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轉或搓摩,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的移動。可以用雙掌小魚際(手掌內側,即近小指的一側肌肉隆起的部分)夾住某部位作搓揉;也可以用單掌貼於某部位作單向搓摩。「搓法」用於上肢時,要使上肢隨手法略微轉動;「搓法」用於腰背、脅肋時,主要是搓摩動作。搓法常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

十、吮痧法

媽媽用口在孩子穴位表面連續不停地吸吮 20 秒,稱吮痧法。這類似民間的刮痧和拔罐, 只是媽媽用嘴巴替代冰冷的工具,對寶寶而言 更像是媽媽的親吻,雖溫和卻有意想不到的療 效。吮痧是最快速的幫助寶寶排病氣的方法之 一,不過這種方法也是有代價的。體質敏感的 媽媽,吮痧後會覺得嗓子痛。我的建議是,把 吮痧時產生的口水吐掉,如果不慎吞進腹中, 記得多喝熱水排毒。如果媽媽有口腔潰瘍或口 腔有傷口,最好換其他人操作。曾經有一個媽 媽在口腔潰瘍時給寶寶吮痧,等吮完,媽媽的 嘴唇腫得像香腸一樣,好幾天才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