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成功研製出全球獨一無二技術:美羨慕希望中國分享技術細節

@ 2017-01-06

風洞,被譽為「飛行器的搖籃」。有了風洞,才能設計製造飛機、飛船、火箭、飛彈等飛行器。因此,建造、駕馭和運用風洞的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俗話說,火車不是推的,飛機不是吹的。但真正參觀過大型風洞群的參觀者都應該明白,飛機確實是「吹」出來的——把飛行器模型放在風洞裡,用人工可控氣流「吹」,模擬出飛行的「千姿百態」,進而最優化設計飛行器的機動性、操作性、穩定性,實際上,風洞就是在地面上創造了一個「天空環境」,可以這麼說,比較一個國家是否是航空航天強國,看看他們擁有的風洞群規模和高科技風洞性能就知道一二。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風洞不僅能大大降低各種戰鬥機、飛彈和航天飛行器研製過程中的複雜度,而且還能極大地節省設計和研究投資,達到飛行器研製最終能事半功倍的效果。據軍事專家介紹,我們以隱身戰鬥機的研製為例子,假設在F-22戰鬥機方案設計階段,修改氣動外形所付出的成本為1,那麼把它製造出來進行首次飛行後再進行氣動外形修改,所需的代價將會高達5000,因此,風洞被世界各國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他和稀土一樣是一個大國的重中之重。

軍事專家指出,21世紀後,美國由於飛行器研製型號減少、經費預算降低、型號研究試驗要求提高等因素影響,常用主要風洞數量銳減近50%,而且美國各種主要風洞至今也運行了約30至70年,日益老化。與美國相反,中國在進入21世紀後明顯加強了風洞體系的建設,到目前已經建成了比較完善的風洞體系,整體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技術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比如,最近非常出名的,中科院力學所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歷時四年多,研製成功了JF-12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應用其進行氣動力測量將可以滿足越來越迫切的高超聲速研究高端測力試驗的需求。JF-12激波風洞的運行特點為可復現25至50千米高空馬赫數5至9的飛行,噴管出口直徑為1.5米或2.5米,試驗氣體為純凈空氣並且有效試驗時間超過了100毫秒,風洞主體結構全長約280米,包括爆轟驅動段、激波管段、噴管、試驗段、真空段和卸爆段等主體部分,爆轟驅動段與激波管段、激波管段與噴管、爆轟驅動段與卸爆段之間分別由三道不同的膜片隔開。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JF-12風洞利用了反向爆轟驅動技術,驅動能力強,同時集成應用一系列的延長試驗時間的創新技術,從而實現了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地面試驗的全面復現能力,能夠在高超音速下模擬大氣飛行環境,為我國某重大「殺手鐧」工程和某型核武器項目關鍵技術研究和新型高溫氣體動力學基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面試驗手段,目前,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已經進行了11次飛行試驗,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之最,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上已經開始超越美國的AHW計劃,這都是我國在高超音速風洞研究基礎上取得的成就。

據了解,美國相關一系列風洞研究機構對於JF-12風洞極為關注,曾經將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地面試驗獎頒給了主持該風洞技術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而姜宗林也因此成為該獎項設立40多年首度獲獎的亞洲學者。而美國在羨慕之餘,還不斷打探JF-12風洞的技術細節和工程實現方法,甚至提出要和中方在該風洞進行民用技術合作,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