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新加坡處於成為中國夥伴的絕佳位置

@ 2017-01-06

在許多人開始擔心保護主義的興起之際,中國仍然繼續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建立關係。中國於2014年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而新加坡也在2013年成為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

然而,中新兩國於2016年發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包括南海問題立場、裝甲車事件等,使兩國關係急劇惡化。這使一些人開始擔心外交方面的「政冷」,會不會延伸到經濟方面。

滙豐集團總經理兼新加坡總裁柯勝民(Guy Harvey-Samuel)在《商業時報》便撰文分析道,在與中國合作方面,新加坡實際上占據了絕佳的位置。

文章指出,中國在去年9月舉行的G20峰會所發布的最後公報便畫出了恢復全球經濟增長的路線圖。其中指出,財政和貨幣協調、結構改革、以及多邊貿易和投資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而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正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案之一。

「一帶一路」連接中國與亞洲、中東、非洲、以及歐洲的60個國家,並旨在通過改善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金融和政策情況,從而推動貿易和投資。這些國家總計占據全球GDP的29%、以及全球人口 的63%。

文章指出,新加坡的基礎設施需求、對外國投資的開放性、以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良好記錄,意味著他國會有興趣參與新加坡的基礎設施發展計劃。

中國投資者在新加坡的商機

柯勝民指出,新加坡的外來投資就有部分是自中國。例如,中國在2014年的直接海外投資達1160億美元,而新加坡則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他認為,這條投資管道依然強韌。

在2015/2016年預算案中,新加坡政府承諾將在未來5年中把基礎設施支出增加一倍,並在2020年達到300億新元。投資的重點將包括跨島設施、裕廊和湯申地鐵線、南北高速公路、樟宜跑道、碼頭擴建、鞏固大士的港口設施、以及與馬來西亞共同發展的高速鐵路的部分成本。

柯勝民認為,中國公司肯定也希望參與這些項目,而這些項目也將以招納分包商的形式開放給本地公司。

除了即時建設工作外,新加坡商業服務公司也將會在工程、施工、建築結構和物流等方面享有參與機會。

他指出,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等政府機構也正在設立平台,為本地公司提供與更大的中國公司合作的商機。

在過去十年中,東協經濟的不斷增長使其基礎設施得到充分利用。但同時,這也到達了最大的使用限度。柯勝民認為,該地區的結構性限制已經到了能被忽視的地步。

中國可以將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大量技術專長帶給東協;反過來,該區域也可以為中國提供知識和經驗的出口市場,此外還可以降低該地區的項目成本。

實際上,根據聯合國「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東協地區涉及中國公司、且總值達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預計將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完成。

新加坡的制度性優勢

滙豐銀行的研究估計,東協中的6個國家將需要2.1兆美元的基礎設施,但目前的支出趨勢將只涵蓋9.1億美元。

為彌補明顯的資金缺口,本地區各國政府正開始與私營產業進行合作,使其基礎設施項目更能吸引外國投資者。

印度尼西亞就是一個例子。自去年7月上任以來,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便宣布了一項價值4550億美元的五年計劃,以升級該國的發電廠、港口和陸路運輸設施。去年,印度尼西亞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便達到了220億美元,同比增長50%以上。

馬來西亞公共和私人合作的需求也在增長。在其10年經濟轉型計劃中,馬來西亞希望吸引約4440億美元的私營企業投資,包括馬來西亞承擔的高速鐵路成本。

另外,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對各種系列的產品都感興趣,並正在通過私募和可轉債,直接投資於東協的基礎設施項目。

柯勝民認為,在這方面,新加坡完全有能力成為資本供應和需求的區域樞紐。

新加坡在公共和私人融資、深層的資本市場以及項目融資方面的經驗,意味著它可以為國際投資者與該地區項目建立聯繫,並成為端對端融資支持的重要金融中心。柯勝民指出,這同樣適用於長期項目的融資和短期的重型設備需求。

另外,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也積極參與鼓勵中國公司通過IPO上市、發行固定收益債券、開展兼并和收購、建立跨境基金管理服務以及其它資本市場服務,從而更多地融入到新加坡。

除了融資需求,新加坡金融服務業的成熟度和創新型外匯、貿易融資、資金管理以及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的可用性在該地區是無與倫比的。因此,對於尋求在東協內部開展「一帶一路」項目的國際公司來說,新加坡是一個亮眼的地點。

新加坡也建立了一個充滿活力和緊密連接的商業服務生態系統,並通過提供設計、工程、營銷、法律以及監管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支持區域基礎設施項目。柯勝民指出,這就是世界銀行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其全球基礎設施基金的原因之一。

柯勝民也意識到,「一帶一路」的全面影響還需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會呈現出來。但是,他強調,其目的是認真的,同時也有了證明其初步影響的證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