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帶著自己剛出生5周大的寶寶,急匆匆的趕到市醫院的兒科進行急診,原來幾天前,張女士給寶寶喂奶,孩子吃飽了,自己在旁邊 『啊』『啊』『打打』地玩著,張女士也沒在意,就在旁邊玩手機,突然聽見聲音不對勁,回頭一看,寶寶的眼睛睜的好大,嘴巴張著,滿嘴奶,她趕緊把寶寶頭側向一邊、才吐了出來,床上、枕頭濕了好大片,鼻子裡都是奶,寶寶已經憋得滿臉通紅,可把張女士嚇壞了。幸虧沒離開,不然後果不堪設想。但是沒想到,過後的幾天寶寶吃了奶就哭鬧不止,而且肚子裡經常咕咕直響,這才急急忙忙趕到醫院就診,看看是不是有後遺症。
兒科的醫生說這個和上次嗆奶沒有必然聯繫,這是腸絞痛,這是給寶寶過多喂奶造成的消化不良引起的,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但一定要注意喂奶的時間和次數。
因為嬰兒胃腸發育不成熟,造成嬰兒各階段腸道蠕動不協調,引起腸道脹氣,排氣多,放屁多,並頻繁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這種現象稱為嬰兒腸絞痛。多數嬰兒出生後2~3周開始,3~4月後逐漸改善,腸絞痛屬於嬰兒發育中的問題,家長不必擔心。
另外,嬰兒的耳部發育尚未完善,咽鼓管較短,且位置低而平直,加上咽鼓管肌肉收縮力較弱,在鼻咽部開口較低,所以當喂奶姿勢不對,或者奶水過多時,鼻咽部的乳汁容易流入中耳,致使寶寶患上中耳炎。
還有,寶寶吃多了時候,胃部會擠壓隔膜,占領肺部空間,導致肺部無法完全擴張,喘不上氣來,寶寶會表現為打嗝狀態,這時候父母也應該要注意。
究竟應該給寶寶吃多少奶呢!?新生寶寶該如何喂養呢?
開始時你得按照配方奶包裝上介紹的量給寶寶喂食就可以,等到他能每天喝空2-3這樣的量時,可以每次加十五毫升的配方奶,寶寶應該能在滿一歲的時候,每頓喝完240毫升,不過具體到每個寶寶,父母還是要仔細觀察。那個寶寶吃奶時間、奶量都不一樣,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不要為寶寶,某一頓吃的多或少而焦慮,只要長期看來寶寶飲食狀態正常,媽媽就不必擔心。
有時候吃到半中間寶寶就停下來不吮吸了,這是要耐心的看看,不要催他,也許他是吃累了,想歇會兒再接著吃,如果寶寶吃完一瓶奶,不想再要的時候,也彆強迫他,更別在寶寶已經把奶嘴抽出來,剩下的奶一口不想多吃的時候,硬勸他再多吃點。
寶寶餓了的時候再喂,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寶寶看起來有餓的跡象,就可以給他吃奶。喂養寶寶通常是隔2-4小時就應該喂一次,晚上基本可以不喂。別再夜裡為了讓寶寶吃頓奶,就把寶寶從睡夢中叫醒,餓了他自己自然會醒來,哭鬧著要吃的。
再就是要檢查奶嘴的流速,滴落速度應該很穩定才算正常——是一滴接著一滴的流出來的速度,如果流速太慢,寶寶吃的很費勁,在吃飽之前就累了,會將更多的空氣帶進胃裡,可以用針把奶嘴兒的眼擴大,使用前消毒針尖,要是流速太快,寶寶還沒怎麼吮吸奶就吃完了,為了控制和降低奶嘴的流速,寶貝就會自動用舌頭壓住奶嘴,時間長了,這個動作會影響寶寶的牙齒髮育,所以流速過快的奶嘴不能繼續使用。
不要把奶瓶塞進寶寶嘴裡之後就走開,在寶寶沒有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奶瓶之前,讓寶寶手扶著奶瓶自己吃奶,這樣有嗆到奶液而窒息的風險,如果你有免扶的奶瓶就比較好用了,不過還是要儘量避免頻繁使用免扶奶瓶,讓寶寶獨自一人吃奶。
不要讓寶寶養成躺在床上吃奶睡覺的習慣,因為平躺在床上吃奶的寶寶,都會有發生耳部感染的風險,另外含著奶瓶睡覺的寶寶,牙齒整夜浸泡在牛奶里,很容易發生齲齒,即便寶寶沒有長牙,也不要這樣做。
給寶寶用奶瓶喂奶的步驟:
第一步,把寶寶放在膝蓋上,彎曲你的手臂,讓寶寶舒服的躺在臂彎上,然後輕柔地觸碰她挨著奶嘴的那側臉頰,用奶嘴或者手指都可以,觸發它的覓食反應,寶寶會轉頭張開嘴四下尋找奶嘴。
第二步,抱著寶寶稍微抬高她的上身,這樣寶寶會比平躺著更容易吞咽難咽。
第三步,抓握好奶瓶的中部,並且注意要不斷的輕微變化角度,配合寶寶吃奶的速度去抬高奶瓶底部,讓奶液充滿奶嘴部分,免得寶寶吃進更多的空氣,吃完後要給寶寶拍去奶嗝,這頓奶才算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