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怎樣從皮膚來判斷糖尿病腎病?
我國是糖尿病第一大國,得糖尿病的患者不計其數。
糖尿病可分為兩種。1型糖尿病(身體無法產生胰島素)有時候也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多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也可發生於各種年齡。2型糖尿病(身體無法使當地利用胰島素)有時候也被稱為成人型糖尿病,症狀較不明顯,可能因肥胖或衰老所致。它也可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湘潭糖尿病醫師提醒如果沒有得到治療,高血糖症可引起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比如神經損傷(神經病變)、腎損害或腎功能衰竭、失明以及嚴重血液循環問題。下面將解釋糖尿病的普通跡象,這些跡象都需要進一步的檢查。
警告:如果你有或正在經歷:「原因不明」的手抖、出汗、虛弱或體重驟降,請立刻到急救室進行測試(或叫救護車)。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患上糖尿病,請馬上向醫生諮詢。
檢查你是否有下述一種或多種症狀
如果口中有水果般的味道 (像爛蘋果樣的氣味 ) ,請馬上看醫生。這是酮症酸中毒的症狀。酮體是身體使用脂肪供能所產生的副產品。酮症酸中毒由嚴重高血糖症所引起,需要緊急求醫。糖尿病患者若少打胰島素,即使沒有酮症酸中毒,也會出現此水果味道。這是不容忽視的警告信號。
過度口渴
過度飢餓
頻尿(夜間起床上廁所3次或以上)
原因不明的體重驟降
疲勞(尤其在用餐後)
感覺煩躁
傷口無法癒合或癒合緩慢
經常受感染或感染症狀遲遲不愈
腿抽筋(常見於未經診斷的糖尿病惡化,大多數發生在夜間)
視力模糊或產生任何變化
如果你有一些或所有上述症狀,請讓醫生為你測試
醫生可進行2項不同的測驗來檢查你的血糖。通常醫生通過驗血診斷糖尿病,但有時也會驗尿。
正常的血糖值在90和120之間。
如果你有臨界性糖尿病,你的血糖值將處於121和130之間。
血糖值超過130即被認為患上糖尿病。
治療糖尿病
要治療糖尿病,你可能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或吃藥、留意飲食及做運動。
有時候你只需要注意飲食和做運動即可。
醫生會要求你減少攝取糖和碳水化合物,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運動。
常用的血糖指標為血糖值和糖化血紅蛋白(A1c)值。正常的血糖值為餐前70到120毫克/分升(mg/dl)及用餐兩小時後低於140毫克/分升。
1型糖尿病:由於身體無法產生胰島素而導致此病症,目前的治療法為注射胰島素。
要解釋何為糖化血紅蛋白(A1c),可以簡單說明。糖分會粘附,時間越久就越難把它分開。身體里的糖分也會粘附,特別是粘到蛋白質上。紅血球隨著血液在身體循環3個月才死亡。當糖粘附在紅血球上時,我們能夠大概了解之前3個月身體到底有多少的糖。在大部分的實驗室里,正常的糖化血紅蛋白值為4到5.9%。若糖尿病控制不良,這個值為8.0%或以上;而在控制得當的糖尿病患者上,這個值則少於7.0%。測量糖化血紅蛋白的好處是它能讓我們知道三個月期間所發生的事。此數值不會像從手指測量血糖值般大幅浮動。
2型糖尿病:由胰島素抗性所引起,身體細胞無法正常使用胰島素,有時候可能伴有胰島素絕對缺乏的狀況。
高血糖症是在一個人的血糖值超過理想數值時發作,雖然它也可獨立發生,但通常被認為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狀。事實上,它也是幾個與糖尿病有關的嚴重併發症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得到治療,高血糖症可引起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比如神經損傷(神經病變)、腎損害或腎功能衰竭、失明以及嚴重血液循環問題,導致感染難以治癒,惡化為壞疽,迫使患者必須進行截肢(尤其是下肢)。
以下為糖化血紅蛋白和平均血糖值的正態相關性。糖化血紅蛋白為6 等於 三個月的血糖值平均為135。糖化血紅蛋白為7 等於170的平均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為8 等於205的平均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為9 等於240的平均血糖值。 糖化血紅蛋白為10 等於275的平均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為11等於301的平均血糖值。糖化血紅蛋白為12 等於345的平均血糖值。
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素包括過重或肥胖、有家族糖尿病史、曾患上妊娠糖尿病。此外擁有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美洲原住民或太平洋島民血統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如果你有一種或更多的風險因素,請和醫生商討進行空腹血糖測試。
妊娠糖尿病:不曾有過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有高血糖值。妊娠糖尿病可能會引起2型糖尿病。
注意事項
如果口中發出水果般的味道,請迫切就醫。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狀,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可致命。
如果你經歷以上任何症狀,馬上諮詢醫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未確診的糖尿病(無論1型或2型)都可惡化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後者可迅速引起器官衰竭或死亡。
怎樣從皮膚來判斷糖尿病腎病
皮膚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它是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隔離層,對我們的身體起著保護的作用,同時通過它的某些反映也可以知道我們人體的某些疾病,比如皮膚的某些症狀就可以告訴我們糖尿病腎病的發生情況,可以讓我們在出現這些糖尿病腎病症狀時能及早就醫。那麼,具體的說我們怎樣從皮膚來判斷自己是否已患有糖尿病腎病了呢?
皮膚紅斑
它很像是灼傷性水泡。壁極薄,裡面含有透明狀漿液,泡的周圍無紅暈。一般情況下紅斑長在指、趾、手足的背部或底部邊緣,可呈單個或多個出現,在數星期內可自愈,但又會反覆出現。
皮膚瘙癢
有些糖尿病腎病患者可發生全身或局部的皮膚乾燥脫屑,奇癢難忍。女性患者又以陰*瘙癢更為多見。
頸部毛囊炎
可在後頸枕部出現膿頭痱子樣的炎症,有觸痛感,並可發展為癤子或者蜂窩織炎。膿液排出後可自愈,但時隔不久又會復發。
出汗異常
經常會發生無緣無故的多汗,並多見於上肢或軀幹,有的患者甚至發生大汗淋漓的現象。
足部壞疽
患者可常發生足部痛,溫覺消失,乾燥易裂,易發生潰瘍、化膿、壞死,並且難以癒合,甚至發生足穿孔症。
黃色瘤
在四肢屈側、臀、頸、膝等處的皮膚常常可以見到成群突發的黃橙色的小結節或小丘疹,周圍繞以紅暈,並有瘙癢的感覺。
注意事項
若出現上述的症狀即便是糖尿病腎病的早期信號,無論發生的是哪一種,都必須及時到醫院進行血液、尿液檢查,以便明確診斷,接受適當的治療。
糖尿病人怎樣控制飲食
正常人在飲食以後,隨著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也增多,從而使血糖下降並維持在正常範圍,因此,不會發生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胰島素不能在飲食後隨血糖升高而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作用,於是血糖就超過正常範圍。此時,若再像正常人那樣飲食,不進行飲食控制,甚至過度飲食,就會使血糖升得過高,並且會對本來就分泌不足的胰島組織產生不利影響,使胰島功能更加減退,胰島素的分泌更加減少,從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所以,對糖尿病人要合理地進行飲食控制。
糖尿病人飲食原則
飲食治療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療法,是一切治療方法的前題,適用於各型糖尿病病人。輕型病例以食療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須在飲食療法的基礎上,合理應用體療和藥物療法。只有飲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藥或胰島胰才能發揮好療效。否則,一味依賴所謂新藥良藥而忽略食療,臨床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飲食療法應根據病情隨時調整、靈活掌握。消瘦病人可適當放寬,保證總熱量。肥胖病人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以低熱量脂肪飲食為主,減輕體重。對於用胰島素治療者,應注意酌情在上午9~10點,下午3~4點或睡前加餐,防止發生低血糖。體力勞動或活動多時也應注意適當增加主食或加餐。
飲食療法應科學合理,不可太過與不及。即不能主觀隨意,也不能限制過嚴,一點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現酮症。應根據自己的病情、體重、身高,嚴格地進行計算,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科學地、合理地安排好飲食,達到既滿足人體最低需要,又能控制總熱量的目的。
科學地安排好主食與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輕視副食。雖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來源,應予以控制,但是副食中的蛋白質、脂肪進入體內照樣有一部分也可變成血糖,成為血糖的來源。蛋白持和脂肪在代謝中分別有58%和10%變成葡萄糖。這類副食過多,也可使體重增加,對病情不利,因此,除合理控制主食外,副食也應合理搭配,否則照樣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糖尿病人宜吃的食物
科學地安排好主食與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輕視副食。雖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來源,應予以控制,但是副食中的蛋白質、脂肪進入體內照樣有一部分也可變成血糖,成為血糖的來源。蛋白持和脂肪在代謝中分別有58%和10%變成葡萄糖。這類副食過多,也可使體重增加,對病情不利,因此,除合理控制主食外,副食也應合理搭配,否則照樣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粗雜糖:如莜麥面、蕎麥麵、熱麥片、玉米面含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B和食用纖維。實驗證明,它們有延緩血糖升高的作用。可用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成三合面饅頭、烙餅、麵條,長期停用,既有利於降糖降脂,又能減少飢餓感。
糖尿病人不宜的食物
易於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紅糖、冰糖、葡萄糖、麥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甜飲料、果醬、冰淇淋、甜餅乾、蛋糕、甜麵包及糖制糕點等。
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豬油、黃油、奶油、肥肉,對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更應特別注意,應該不用或少用,防止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
不宜飲酒。因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營養素只供熱能,每克酒精產熱約7千卡(294焦),長期飲用對肝臟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少數服磺脲類降糖藥的病人,飲酒後易出現心慌、氣短、面頰紅燥等反應。注意,胰島素的患者空腹飲酒易引起低血糖,所以,為了病人的安全還是不飲酒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