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諜戰還刺激:神級保密與天才解密,iPhone背後的巨大商戰

@ 2017-01-04

近幾年,iPhone新款每一次發布前,各種消息、諜照就滿天飛,傳統的神秘感幾乎蕩然無存。有人認為,這是庫克接手蘋果後出現的一種趨勢,甚至有可能是蘋果的自我炒作。不過,事實上現在蘋果的保密制度和喬布斯時代一致,反而甚至更嚴。

堪比FBI的保密措施

蘋果保密文化起源要追溯到1984年喬布斯領導研發第一款Macintosh計算機的時候。直至今天,蘋果的保密實驗室都有多道安全門,需要掃描工牌和口令才能進入,辦公室也處於不斷監視下。蘋果員工從入職開始,就要學習保密制度。系統地開展各種保密培訓,不斷強化員工的保密意識,是蘋果公司文化中重要特點。而且只有 在員工需要了解某些信息的時候,蘋果才會向員工提供相關信息。所以會導致一種情況是,員工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手頭的工作是為哪個產品而做。

舉個例子,一名曾參與研發第一代iPad的員工,他有一兩年時間一直在研發一塊9.7英寸的顯示屏,但卻不知道這是用來做什麼的。

直到喬布斯在產品發布會上展示了iPad,他才明白自己在過去的兩年裡做的就是這部平板。

蘋果在庫比提諾的總部里可以用安全門或者黑色蒙布來保護機密,但是把產品帶向市場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與外界的互動。零件與原型機的訂製、運輸、密集的測試、各種法律文件的申請都是無法逃避的。

現在大家都已對iPad耳熟能詳,但在發布會前,蘋果曾絞盡腦汁不讓人知道這款產品的真正名字。

蘋果需要發布產品之前確保自己擁有了「iPad」這個註冊名稱。當然,他們又不可能在產品發布前讓任何一個人知道iPad這個名字。

所以,蘋果採用了一個特別的方法,它把名字註冊成縮寫形式「I.P.A.D。」。

他們在英國註冊了一家空殼公司,叫「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IP 應用開發」),縮寫」IPAD Ltd。」。

不過,蘋果的努力還是白費了,iPad發布之前,公司的註冊文件以及與蘋果公司的聯繫還是被挖了出來。

在iPad發布前夕,一些開發者獲得了真機測試的機會,但是這些iPad都放置在一間封閉的屋子裡,所有的窗戶都被遮擋,iPad被鎖定在一個不可移動的物體上。開發者被要求籤署長度超過十頁的保密協議,而且還需要有配套圖片來證明他們符合協議要求。

即便在如此嚴格的保密措施之下,第一台iPad的照片在發布前還是被泄露至網絡。

敵不過無所不在的泄密

各國運營商泄密

由於內部保密文化做得好,一般泄密不會來自內部員工。而跟蘋果合作的運營商則往往曝出相關產品信息。

運營商一直是蘋果發售新iPhone的重要渠道,除了美國本土,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一般在首發名單之列。

而關於新iPhone的一些消息往往從運營商處泄露出來。比如,湖南移動就在去年放出了iPhone6的預定頁面,其中還列出了其詳細的配置。

後來蘋果推遲了在中國大陸首發iPhone 6,當時外媒的一種猜測是,蘋果是在懲罰運營商泄密。不過更為靠譜的解釋是,iPhone 6沒有拿到工信部的入網許可。

全球供應鏈消息

運營商屬於發售渠道,而生產製造iPhone的供應鏈也常曝出新產品信息。隨著iPhone銷量增加,蘋果的供應鏈也變得十分龐大,光是中國就有300多家的供應商。很多蘋果爆料大神的消息就來自蘋果的供應鏈。

比如在很多iPhone新聞中出現的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池,由於身處台灣,而這裡又是蘋果供應鏈、代工廠的集中地,因此更便於從供應鏈處獲得內部消息。也因此,郭明池常常能準確爆料蘋果產品的信息。

郭明池曾預測過iPhone5s的土豪金版本,去年預測了iPhone 6的準確解析度等。

神秘爆料人物

除了從運營商和供應鏈處,還有一些更為神秘的爆料人物。比如蘋果爆料專家、密西根大學的學生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

他每年通過寫蘋果爆料稿件能從科技網站處拿到六位數的稿酬。

早在2011年,古爾曼六點起床時發現有人在凌晨兩點給他打了個電話,他隨後在上課期間同對方不停的發送短消息,通過這一消息渠道獲悉了有關iPhone 4S、Siri等第一手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