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事故再武力介入:且看美軍準備如何「自編自導」南海之戰

@ 2017-01-04

美國想方設法搞亂南海的戰略圖謀不會因為近期它的航母全部撤回本土而收斂。事實上,當它發現中國是一個遇強則強的戰略對手之後,又提出所謂的「海上混合戰爭」構想企圖用於南海。這樣一種構想能不能在中國面前行得通另當別論,研究這樣一種理論進而贏得戰略主動,對於中國卻是必須的。

美國搞亂南海的圖謀路人皆知。或明或暗,或陰或險,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眼瞅著從挑釁到挑戰都被中國的「太極」一一化解,自感直接從行動上難以搞亂南海的美國人又有了新的計謀。美國前海軍上將斯塔夫里迪斯近日提出「海上混合戰爭」新構想,聲稱南海可能成為未來「海上混合戰爭」的戰場。

「混合戰爭」理論,由美國著名軍事專家弗蘭克·霍夫曼於2007年提出。核心思想是「混合」:一是,美國的戰爭威脅正處於「常規與非常規、正規與非正規、高強度與低強度、傳統與非傳統」的「灰色地帶」而模糊不清;二是,威脅的來源混合於「失敗國家」、暴力集團甚至個人而難以分辨;三是,威脅的手段混合於常規軍事能力,以及恐怖襲擊、網絡攻擊、犯罪活動等非常規軍事能力,從而導致多樣。說到底就是,混合模糊的戰爭形態、混合多元的作戰對手、混合多樣的作戰樣式,存在明顯泛化戰爭、泛化威脅、泛化對手的傾向。

斯塔夫里迪斯長期在美國海軍服役,曾擔任過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和北約最高軍事長官。斯塔夫里迪斯試圖將「混合戰爭」理論運用於南海,無非是想讓南海也處於「混合」狀態——從而為美國推進南海戰略開路,其險惡用意顯而易見。

險惡用意一:暗中支持「第三種力量」擾亂南海

美軍是靠著「威脅」建軍的軍隊——失去了「威脅」來源,美軍建設也似乎就會失去了動力。冷戰之後,一家獨大的美國依靠武力干涉他國內政越來越隨意。這種隨心所欲自然也給美國造成了諸多「看不見」的對手。特別是受全球化和技術擴散等因素影響,恐怖襲擊成為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方式。基於此,美軍從2010年開始正式將多元化安全威脅作為戰略指導,並將「混合戰爭」理論寫入了《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予以確認。

其實,斯塔夫里迪斯構想的「海上混合戰爭」,與對付恐怖襲擊模式並無差異。它所試驗的基本作戰模式大概是這樣:一艘看不出威脅、偽裝成民用的船隻,首先在航道上布好水雷,隨後靠近一艘越南漁船並用火箭筒或機關槍將漁船摧毀,然後逃之夭夭,等到越南軍艦過來營救,不小心觸雷了。從整個構想看,一是所謂的被威脅國家為有可能成為美國南海「夥伴」的越南;二是所謂的被威脅對象為越南漁船,說白了就是威脅到了越南平民的民生;三是威脅方式為火力威脅和航道威脅。有了這三個條件,美軍自然可以打著正義的旗號以此為藉口公然加大南海介入力度,最終實現美軍搞亂南海的企圖。

作為「自導自演」的「大師」,這種構想對美軍來說顯然駕輕就熟。美軍曾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後來的事實證明,伊拉克根本就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人自導自演這樣一出鬧劇,目的就是中東石油。同樣,土耳其局勢近年來之所以難以平復,主要也是因為美國人在背後耍花槍。英國路透社年前曾披露,土耳其總統指責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擊「伊斯蘭國」不力,聲稱已經掌握了美國支持「伊斯蘭國」的確鑿證據,並且「有圖有影像」。

顯然,按照斯塔夫里迪斯的構想,是不排除美軍在南海也會上演「賊喊捉賊」鬧劇的。它很可能會暗中支持一些「反華」勢力介入南海,甚至也不排除美國人會把恐怖組織引向南海添亂的可能性。

險惡用意二:以「海上混合戰爭」理論支撐美軍南海「橫行自由」

《海洋法公約》認定,一個國家享有的航行與飛越自由,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在他國領海領空內,要符合「無害通過」的標準,要獲得沿海國家的批准,要顧及沿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尊嚴;另一類是,在他國領海領空之外,要顧及沿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尊嚴。不過,國際公約向來是約束不了推行強權的美國的。為了創造更多的霸權機會,早在1979年卡特政府時期,美國就搶在《海洋法公約》實施之前簽訂了所謂「航行自由計劃」,以反制《海洋法公約》。該「計劃」規定,只要影響了美國的所謂無害「航行與飛越自由」,美國人就可以單方面派出艦艇強行進入他國12海里領海,美國的艦機就可以強行進入他國的專屬經濟區。美國介入南海事務的所謂理論基礎就在於「航行自由」,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南海「航行自由」是它的核心利益。這是十足的霸權理論,它所要的不過是「橫行自由」罷了。

斯塔夫里迪斯的「海上混合戰爭」構想,就是給美國及其盟友的商船、石油平台等易受攻擊的目標,人為地添加一個模糊不清、模稜兩可、莫須有的「安全威脅」。它甚至想像為這些船舶裝備非致命武器,例如雷射眩目器、摧淚瓦斯投放器、水炮,以及普通海軍使用的精密裝備,例如聲納浮標和水下傳感器等等。「海上混合戰爭」理論的一個重點就是,把對這些船舶的威脅看作影響「橫行自由」的障礙,從而為美軍介入提供理論支撐。斯塔夫里迪斯還把這種威脅的來源,強加給了中國。他在文章寫道:「中國在南海的行動開始顯示出混合戰的特點,這一趨勢會使美國高端海上能力無效或減弱。」實際上,斯塔夫里迪斯所說的「中國在南海行動」,只不過是中國正常的維權行動。比如,2015年5月美軍P-8A反潛偵察機抵近中國南沙島礁進行偵察,2016年1月30日美艦侵入中國西沙群島中建島12海里領海內,2016年5月10日美艦闖入中國永暑礁12海里領海內等等,中國派出艦機進行驅離,純屬正常的維護主權與安全的行動,合情合理更合法。

隨著美國戰略東移,從2014年起,美軍不僅高調而且高強度介入南海事務。有統計表明,美軍每年出動軍機對中國領海領空進行的所謂「航行自由」達1200架次。在從幕後走到前台之後,美軍而今正需要借「海上混合戰爭」理論之名,尋求掌控和主導南海局勢的機會,推動南海局勢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美軍艦機更高頻率、更多次數的「橫行自由」。

險惡用意三:挑起小規模「海上混戰」圖謀南海

世界上已有180多個國家簽署了《海洋法公約》。這表明,海洋應得權益被絕大多數國家所承認。如果美國一意孤行挑戰中國的領海領空權益,顯然就是對《海洋法公約》的挑戰。美國人的霸權面目和稱霸企圖也就更加昭然若揭。而由此制約美軍介入南海的深度、廣度和時機,又是美國人不願接受的。

正因如此,斯塔夫里迪斯提出「海上混合戰爭」構想,企圖把南中國海變成「波斯灣模式」。這種模式對美軍突破法律限制介入南海是極為有利的。一是,美軍始終強調中國可能會像伊朗封鎖唯一的出海通道荷姆茲海峽一樣封鎖南海,這就為美軍軍事介入提供了基本理由,美國《福布斯》網站近期的文章就提供了這樣的觀點。二是,波斯灣地區已經成為索馬利亞海盜的據點,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外國軍隊進行護航行動,這也是美軍不斷強調南海「航行自由」原因。三是,荷姆茲海峽儼然成為美國和伊朗軍事衝突的重要場所。2016年11月19日,美國一架SH-60直升機跟蹤伊朗船隻,在僅800米的時候,伊朗革命衛隊艦艇向美國直升機發射了武器。一旦進入了「波斯灣模式」,美國的軍事干預就名正言順、隨時開始了。

也正是看上了小規模「海上混戰」對美軍的有利之處,斯塔夫里迪斯便開始用「海上混合戰爭」忽悠世界。美國人一方面聲稱中國南海島礁建設擋不住它的軍艦與戰機的巡航行動,另一方面又指責中國的漁船、漁政、海監船和軍機、軍艦對美國的反制違反國際法,不斷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其實,無論使用「硬功夫」還是「軟力量」,目的都是挑起事端,造成一個「不太平、不平靜」的南海,給美軍提供更多的介入機會。

顯然,在對付中國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美國人可謂機關算盡。不過,美國人也顯然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中國決不容許任何勢力把南海變成波斯灣。中國堅決捍衛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誰要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中國人民決不答應」。當然,中國還要善於處理介於和平與戰爭之間的「灰色威脅」,既要防止引發戰略誤判,又要防止美軍得一進百,更要在這種戰略碰撞中獲得更多的國家利益。還是那句老話:該來的自然會來,中國人不惹事也決不怕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