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百科】補腎益脾胃的秋冬美食:「栗子」。(內有詳介+簡易食譜)

@ 2017-01-04

冬天的路邊攤,傳來陣陣糖炒栗子的香氣,栗子營養豐富,栗肉中含糖及澱粉 60%-70% ,蛋白質約 10% ,

脂肪約 2%-7% ,換算成熱量約 9 粒 (2 兩 ) 就有 111 大卡。

栗子用途廣泛,栗子具有「益氣補脾、厚腸胃、補腎強筋」的食療效果,適用於脾胃虛弱導致的反胃、腹瀉,

或是腎虛腰無力,所以有「千果之王」的稱號,外國人說它是「東方珍珠」,一點也不為過。

栗子是秋冬季時令的風味食品,香甜可口,又名板栗、毛栗,素有「乾果之王」的美譽,外國還稱它為「人參果」呢!

栗子與紅棗、柿子合稱為「三大木本糧食」,古時還用來代替米食。除了當零食外,還可做成糕點、菜餚或煮粥食用。

栗子營養豐富,果實中含糖和澱粉高達七十%,蛋白質也有七%。

此外,還含有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B群和胡蘿蔔素的含量,都較一般乾果高,是降膽固醇、

抗衰、防老的食品。

栗子的藥用價值頗高,中醫認為,栗子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胃、腎三經,具有補脾健腎、補腎強筋,活血止血

的功能,適用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腎虛所致的腰痠膝軟、折傷腫痛等症。因而,腎虛者不妨多吃板栗,特別適合老人家而有腎虛者,中老年人腰痠腰痛、腿腳無力者尤佳,這就是所謂的「腰痠腿軟缺腎氣,栗子稀飯賽補劑」。

栗子所含的營養成分對孕婦及胎兒好處多,如含大量葉酸,可促進胎兒神經係統的發育;脂溶性維生素E,能促進胎兒

發育,可預防流產、早產,還可預防妊娠紋的出現。

優質蛋白質及胺基酸,可提高孕婦免疫力;多種微量元素能幫助孕婦緩解反胃症狀,能緩和情緒,抑製疼痛,緩解經常性的情緒不穩;豐富的鉀質,具有消除水腫的作用。栗子養胃健脾,可改善孕婦胃口不佳,並可消除疲勞。

栗子補腎益脾胃

因為其補腎益脾胃的功效,加上高營養與高熱量,小孩子或老人家營養不良、吃的少,鼓勵吃些栗子來「補」一下,

不但有充足的熱量,還可以調整老人腰酸背痛、筋骨酸痛的毛病,或是腸胃不佳、胃口不好的問題。

中醫說「腎主骨」,栗子補腎強筋,幫助小孩骨骼發育,還有補脾胃,使消化係統的吸收力變好;年輕人易腰酸背痛,這兒酸、那兒痛的,都是腎虛的表現,以栗子進補最適合。

慈禧養顏的栗子

想要養生美顏的人,栗子是「一兼兩顧」的法寶,除了上述補腎益脾胃的好處,栗子亦有美顏功效,清朝慈禧太後

為了養生,常吃的「栗子面小窩頭」就是由栗子粉和上麵粉與糖做的,根據記載,慈禧太後到了耄耋之年,仍皮膚

細緻、光滑潤澤,或許與愛吃栗子有關。

栗子入菜大補帖

栗子的吃法很多,生吃、炒、蒸、煮、燉都美味順口;中國人最熟悉的就是糖炒栗子,日本人最喜愛栗子洋羹,

歐洲的栗子蛋糕—布朗尼,香甜但不膩的風味,,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享用,冬季除了糖炒栗子外,你還有更多的選擇。

《評註飲食譜》說栗子在素菜中最好的吃法是用芥菜滷燒栗子,

先把生栗剖開一半使滷汁滲入栗內,吃在口中甜鹹相交,風味絕佳!

氣虛喘咳可用新鮮栗子 60 克,與瘦豬肉 100 克、生薑數片,一起燉煮食用,每日一次。冬季的進補聖品「羊肉爐」,

加入栗子同燒,可以除去羊肉腥味,增加補益之效。如果本身屬燥熱體質,冬令進補則要喝較溫和的「栗子雞湯」,

同樣能補腎強壯、補血調經,適合全家人。

材料:選用栗子 20-20 顆,鮮山藥 50 克、熟地黃 10 克、雞腿 300 克、香菇 6 朵。

作法: 1. 剝出栗子肉,山藥削皮,香菇泡水、去蒂,雞肉用水稍為洗一下。

2. 所有材料濾掉水後,起鍋,熱油,熱炒山藥、香菇、栗子備用。

3. 準備一個陶鍋,放入熱炒後的山藥、香菇、栗子,加入熟地黃、雞肉,少許鹽調味。

4. 燉煮 30 分鐘,即可。

不要暴食栗子

栗子雖然美味、健康,但栗子生食過多,難以消化,熟食過多,阻滯腸胃。

李時珍說:「若頓食至飽,反致損傷脾胃」,建議要細細嚼食,否則吃太多難消化,每日最多半斤就好,而且不要

一次吃完,可當肚子餓時的零嘴;還有栗子可解人參之藥效,故不宜與人參同時服用。

選購與食用栗子應該注意以下各點:

要選擇外殼褐色、質地堅硬、表面光滑、無蟲眼、呈半圓狀的栗子。

不宜一次吃得太多(每天以五粒為宜),反之易傷脾胃,吃時,要細細嚼碎。

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栗子當成零食,或做在飯菜裡吃,而不要飯後大量吃。

栗子易變質,應趁新鮮食用。

炒熟後,或煮熟後,果肉中間有些發褐,是栗子所含疊發生褐變反應所致,只要味道沒變,對人體沒有危害。

粟子糖分高,吃多會影響血糖,糖尿病人忌食。

感冒未痊癒、小孩消化不良、產後、便秘、病後不饑者,因腸胃較虛弱,最好不要吃栗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