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竟是北京貴人 三次幫鄧小平渡難關

@ 2017-01-02

薩達姆是一個富有爭議性的人物,在美國人眼中,他窮凶極惡,窮兵黷武,死了是為伊拉克人民除害;但是在幼兒伊拉克人眼中,薩達姆是民族英雄,是優秀領導人;而中國人對薩達姆的感情則更加複雜,畢竟他曾經幫過中國三次大忙,實在是中國的「貴人」。

綜合媒體1月1日報道,雖然伊拉克和中國遠隔萬里,外交上也無「過厚」情節,但伊拉克原總統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和他的政權確實幫過中國的大忙。

幫助中國走出1989年政治風波所帶來的困境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時間是1990年8月-1991年2月。當時正是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解體,中國經歷了1989年那場政治風波後不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全面(經濟,軍事,外交,政治)嚴厲的制裁。

薩達姆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

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了後來被簡稱為「韜光養晦」的戰略和「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的24字政策,來應對險惡的國內外局勢。真可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的緊急關頭」。正在此時,薩達姆發動了進攻科威特的戰爭,從而引發了第一次海灣戰爭。

美國為了對付薩達姆,為了爭取中國在聯合國就美國組織聯合國軍攻打伊拉克不投否決票,不得不減輕對中國的制裁壓力,要中國支持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會上中國外長錢其堔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做了大會發言。

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多人估計中國會在聯合國上對美國用聯合國名義組織聯軍的提案頭否決票,而出乎意料,中國採取了投棄權票,但發表了不同意美國用聯合國名義組織聯軍的聲明。

薩達姆發動海灣戰爭無形中幫了鄧小平的忙

這一行動為以後美國放鬆對中國政治制裁創造了條件。歸根結底,是薩達姆攪了美國制裁顛覆中國的大局,為中國走出困境作出了貢獻。

在那以後鄧小平在24字方針後面又加了「有所作為」4個字,並提出了現在是中國歷史上獲得發展的最好時機的論點,引導中國開始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間接幫助中國進行了軍事現代化改革

第一次海灣戰爭時,大家都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美國不接觸戰爭的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在那時大家才知道「巡航導彈」,「精確制導」,「信息戰」,「隱身飛機」,「空軍先打,陸軍再進」是怎麼會事,我相信中國領導人和軍界領導人肯定是極大的震撼了。

「用老一套的人民戰爭能對付這種新的現代高科技戰爭嗎」這個命題就出現在中國領導人面前了。中國領導人及時調整了軍事發展戰略,經過這15年的勵精圖治,如今的中國軍事現代化上了一個質變的台階。

基本上可以與大國進行現代高科技的戰爭。究其源這是薩達姆的失敗給我們帶來的失敗經驗,否則我們自己可能要用失敗來獲取失敗的經驗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