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 中國祭大動作 南海我說了算

@ 2017-01-02

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一條簡訊,2017年1月1日起,海洋氣象、水文觀測、常規海洋環境監測將投入業務化運行,南沙三大島礁海洋環境預報也將同期發布。

目前,國家海洋局對三大島礁的海洋氣象和水文觀測,涵蓋了逐小時的風向風速、氣溫、氣壓、濕度、降水、能見度、潮汐、海溫、鹽度、浪高、浪向、波周期等觀測要素;對海洋環境的監測包括pH值、溶解氧、水色、透明度等要素。海嘯地震觀測和專項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將在下一步開展。對南沙三大島礁海洋環境預報,主要涵蓋波浪、潮汐、海溫、風、熱帶氣旋,72小時預報及海洋災害警報等內容,每日在海洋預報網(nh.hyyb.org)進行發布,並同時通過傳真、簡訊等途徑,發送給有關政府部門和涉海企事業單位。

海洋預報網已經開始更新南沙三大島礁的預報信息,點擊相應島嶼,即可獲知風向、風力、最大浪高等信息。

預計永暑礁1月3日8時,風向東北、風力5-6級,浪向東北,浪高2.3-3.3,最大浪高4米,能見度5-15公里,水溫26-28攝氏度。

信息很簡單,但卻來之不易。從地圖上,我們難以感知南海究竟有多大:面積約356萬平方公里,約等於渤海、黃海和東海總面積的3倍。

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很難想像基本的信息傳輸,在南海就是一個大問題。

據《中國海洋報》介紹,以前,地面傳輸專線是南海區的海洋站將觀測數據傳輸到南海預報中心的主要途徑。但由於南海海域遼闊,海洋站分布範圍廣且較為分散,西沙站、南沙站、大萬山站等海洋站均建在在孤懸海外的島礁上,離大陸較遠,無法架設地面專線。

因此,在2010年前,這些海洋站的數據是由觀測員通過電話口述傳回中心站,再由中心站通過地面專線傳輸回南海預報中心。

2010年後,離岸海洋站相繼建成了VSAT通訊衛星接收分站,數據由衛星直接傳回位於北京的國家海洋預報中心,再通過地面專線從北京傳回廣州。

一直到2015年1月,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預報監測大樓樓頂衛星接收天線隊列迎來了新成員——VSAT通訊衛星接收天線,標誌著VSAT衛星雙向通訊站正式開通,這才實現了南海區覆蓋整個南海海域的海洋觀測數據傳輸自主互通。

華春瑩回答記者提問

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劉大海曾撰文介紹,海洋觀測預報需要投入大量高新技術設施,如氣象衛星、海洋觀測站、浮標系統等。南海周邊國家在常規觀測方面投入較少,反而是域外國家如美國、日本等為該地區提供免費實時的預報服務。

中國地圖現如今應進入豎版地圖了

目前南海周邊國家更多關注危害大、突發性強的極端天氣海況預測預報服務,如馬來西亞成立了國家海嘯預警中心,負責提供印度洋、太平洋及南海的地震和海嘯警報信息。我國於2016年成立的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業已運行。地區聯合觀測預警方面,印度尼西亞與德國合作建設了海嘯警報系統,但因管理不善,運營前景堪憂。

每當某些媒體炒作中國「造島」是「軍事化」時,中方總是解釋,有關建設完成後將有助於提升南海地區海上搜救等公共服務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