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程萬和方先覺同為守城名將,但兩人在脫險後的待遇卻截然不同。余程萬成功突圍後即被逮捕審判,蔣介石甚至主張槍決余氏。
而方先覺在被日軍俘虜脫險後,卻受到蔣介石親自接見並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這使人不得不感到奇怪,突圍出來的將軍要被槍決,投降日軍的將軍反倒能夠獲勛。其實究其原因,關鍵還是在於蔣介石對待兩人的態度。
余程萬喋血孤城竟險些被蔣介石槍斃
蔣介石知道日軍進攻常德是1943年11月24日,當時他正在開羅出席盟軍三國首腦會議,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以及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並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蔣雖然對第6、第9戰區發去若干指示電文,但重點還是放在開羅會議上。
12月1日蔣介石回抵重慶。據其日記顯示,當天上午「查審常德戰況」,下午即開始「指示對常德援應與死守要旨」。這一天,日軍第3師團一部攻入常德,但在經過激烈的巷戰後,被守軍擊退。
余程萬喋血孤城竟險些被蔣介石槍斃
對於第57師能不能守住常德,蔣介石起初並不抱太大希望,因為他對余程萬的印象十分糟糕,認為余是「膽怯無能,其狀貌短小,不言而知其為非可託大事者」。
但當他得知第57師已經死守常德9天,余程萬還在11月29日的電文中明確要率部「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這使蔣介石對余程萬的印象大為改觀,認為余程萬「竟能固守常德,正以自思往日觀人多以貌取為不當也」。
因此,蔣不斷命令第9戰區派遣援軍解圍,12月2日又「電勉」余程萬,「激勵全體官兵固守常德,完成使命」。隨即又「與薛伯陵(薛岳)、郭悔吾(郭懺)各通電話,處置常德增援要領,並令陳納德空軍全力掩護常德,掌握制空權」。
不料就在3日凌晨,「誓死為止」的余程萬突圍了。對此,蔣介石十分震怒,他認為余程萬「竟不顧一切,只知偷生,並未發電報告,直至今日黃昏,始證明其脫逃。
余程萬喋血孤城竟險些被蔣介石槍斃
一月余將士英勇之犧牲,皆為其偷生之一念,而反榮為辱矣。彼明知各方援軍已逼近常德,並知敵軍已成弩末,巷戰且已三日,而彼乃竟以一念之生,置國家軍譽與職責於不顧,豈不可殺,應即宣布其死刑,以振紀綱也」。
此時蔣介石對余程萬的印象再次產生180度的轉變,認為他是「偷生」、「脫逃」,並「置國家軍譽與職責於不顧」。這一重大轉變,加上常德的失守,使蔣「心滋忐忑不定」,進而聯想到「軍隊空虛,官長不學,指揮無方,軍政委糜腐敗,難期振作,殊為前途悲而痛也」。
余程萬喋血孤城竟險些被蔣介石槍斃
這或許就是蔣動了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天後,當蔣介石通過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了解到余程萬「已脫險到達黃土嶺」後,立即命令薛岳將余逮捕,並「即日解渝審判」。
據何成浚日記記載,蔣在12月7日出席陸軍大學特別班第六期學員畢業儀式時還特地強調「深恨余師長程萬,未與城共存亡,謂必處以極刑,毫無寬容之餘地」。
對余程萬的審判,先是由第6戰區軍法執行監部調查取證,隨後上報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浚。
余程萬的罪名有二條,其一為戰前「未作市街防禦準備,逃出時對所部又無適當處置,師長走後一日,部隊猷不之知,仍繼續抵抗中,迨察覺師長業已逃出,始懸白旗降敵(註:這一投敵事件在日軍步兵第6聯隊史也有記載)」;
余程萬喋血孤城竟險些被蔣介石槍斃
其二為「毫不顧及民眾,且約束不嚴,民眾出城避寇,守軍須每人勒索數千元,否則不肯放行,因此受害者甚多」。
從這兩條罪名可以得知,余程萬的離開,不僅涉及到他自己的「偷生脫逃」,甚至還影響到所屬一部主動投敵。不僅如此,他還縱容部隊勒索民眾錢財。
余程萬喋血孤城竟險些被蔣介石槍斃
何成浚在核審此案時雖然認為余程萬「遇此千載難逢之良機,而不肯死,致受軍法制裁,誠中國軍人之恥辱也」,卻也罪不致死。不僅如此,余的上級、同僚、部屬等也都紛紛上書認為余無罪,請求從輕發落。
因此,何成浚所簽呈給蔣介石核准的判決結果是五年有期徒刑。不料被蔣介石否決,蔣仍然堅持槍決余程萬,對此,何成浚冒險拖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