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發燒,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簡直就猶如家常便飯,隔三差五就要發生一次。症狀輕的時候,通常媽媽會在家自己喂點感冒藥或退燒藥,但症狀要是來嚴重的情況下(尤其是發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著急了。只要燒不退下來,那顆著急的心就難以平靜。
感冒發燒是常事,但家長朋友的處理方法卻是五花八門。我曾經聽過育兒專家催醫生的一篇訪談(節目主要講是孩子感冒發燒的一些處理方法)。當時現場除了主持人以及請來的嘉賓之外,旁邊還有許多的聽眾,當被問及孩子一旦發燒之後家長會如何處理時,現場的各種回答真是無奇不有。儘管有些做法是正確、科學的,但還有那麼一部分家長的做法,是大錯特錯。
一位奶奶說孩子發燒了第一時間就是給他刮痧,也有媽媽稱孩子感冒發燒第一時間就是喝紅糖生薑水,還有家長回答,孩子感冒發燒做得最多的就是涼水擦身。
這麼多的民間偏方,既是刮痧喝姜水,又是涼水擦身,這些千奇百怪的民間偏方究竟是治病良藥還是致病元兇呢?
對於家長朋友們的這些做法,兒科專家給了以下說法:
催醫生說:其實退燒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讓孩子多喝水或者其他液體,因為孩子體內上升的溫度需要降下來的話,必須要靠蒸發水份。如果沒有水份的情況下,吃什麼藥都不管用。包括上面家長朋友們所用的方法(包括刮痧)無非就是想讓孩子身體散發出更多的熱量出來。但如果孩子體內沒有足夠的水的情況下,所有的措施都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補充水份是第一步驟;
第二個問題,就是所有家長都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孩子發燒多少度算高燒。什麼情況下可以在家自己吃藥或護理退燒,哪些情況下必須上醫院就診治療的問題。
所以,對於什麼是低燒,什麼是高燒,哪些情況下需要入院治療,催醫生也做了詳細解答:
正常人體溫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一般腋窩溫度為36℃~37.4℃。
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俗稱發燒。進一步劃分為:
38.5℃以下為低度發熱
38.5℃~40℃為中度發熱
40℃以上為高熱
專家稱,一般情況下,當孩子發燒在中度或以上時,就建議吃退燒藥。也就是說,當孩子的體溫達到38.5度以上時,就要考慮退燒藥了。
#p#副標題#e#
那麼,什麼情況下該去醫院呢?其實這個和家長的經驗有著直接的關係。從醫學專業來講,其實發燒在前24小時之內,不一定就要去醫院。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剛發燒兩個小時就送去醫院,醫生問你孩子怎麼了,哪不舒服,多少度,或還有什麼其他表現,你肯定不知道。家長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醫生就無法判斷孩子的病情。
由發燒引起的究竟是什麼問題,醫生就更無從知曉了,這樣對病情是完全沒有任何幫助的。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單純性的發燒,且還能活蹦亂跳的話,發燒前24小時主要是觀察孩子病情的變化(特別嚴重的情況下除外)。
有些家長喜歡在孩子剛發燒就去驗血,其實醫生說,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在發燒24小時以內做這種血液檢測是完全檢查不出來的,應等到24小時之後檢查效果最佳。
所以,兒科專家建議是:如若只是單純性的發燒,並沒有其他症狀或表現時,一般可以採取先補水再吃退燒藥這兩個步驟。但孩子發燒的同時又伴有劇烈的咳嗽、嘔吐、腹瀉等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最後一個,關於退燒藥的問題。孩子能吃的退燒藥雖然有很多,但有些成分並不適且於年幼的寶寶。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那幾個適合孩子吃的退燒藥成份。
1、布洛芬
2、對乙醯氨基酚
這兩個就是孩子適合吃的退燒藥成份。
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吃阿司匹林,但專家建議像阿司匹林這些藥物是不建議13歲以下孩子服用的,因為如果服用不適的話,可以導致肝臟壞死甚至危害生命(這個很重要哦)。但對於布洛芬以及對乙醯氨基酚這兩種成份的藥物,是很安全的。
另外,還有一個要提醒的就是服用的劑型。退燒藥通常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液體型,另一類是顆粒型。 通常而言,顆粒型是針對較大兒童使用,而液體型是針對年齡較小的嬰幼兒童。每次用藥必須看清楚說明,千萬不要以為但凡是同類型的藥物用量都一樣,因為用錯量而導致藥物中毒的案例常有發生,所以,千萬千萬別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