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 栓 柱;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當地時間12月2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陪同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共同參觀珍珠港亞利桑那號紀念館。這是二戰後美日首腦首次共同憑弔珍珠港,安倍在隨後的講話中強調「和解」,卻未對珍珠港事件陣亡美軍戰士及其他二戰遇難者道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指出,只有真誠反思才是實現和解的鑰匙。日方領導人不應再繼續顧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輕,沒有中國等亞洲受害國的和解,日本歷史這一頁翻不過去。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給各國人民造成的傷害罄竹難書,日本自身因發動戰爭而付出的代價完全是罪有應得,戰爭受害者遭受的苦難無論如何不能與戰爭加害者遭到的報應划上等號,這中間隔著一條正義的鴻溝。抹殺了正義與非正義的界線,國際社會將陷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日本一直企圖混淆發動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性質,不僅不肯對侵略歷史做出真誠的道歉和反省,反而一直企圖把自己打扮成戰爭的「受害者」。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終於在安倍手中達成「正果」。
歐巴馬5月到廣島「和平公園」開展紀念活動,安倍12月26日「回訪」珍珠港「慰靈」。這一來一往之間看似完全「對等」:都是兩國領導人戰後的「第一次」、都不「道歉」。但是,這現場舉動的背後對於美日乃至世界的意味兒可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歐巴馬不道歉,是因為對發動戰爭的加害者付出的應有代價不需要道歉。安倍作為戰爭發動國的代表,應該也必須對受害者進行道歉。安倍不道歉,意味著對發動戰爭的行為拒絕反省,對戰爭受害者缺少應有的尊重。
美國作為當年對日作戰的重要盟國之一,在擊敗日本軍國主義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歐巴馬接受安倍這種所謂的「對等」行為,不僅是對太平洋戰場上犧牲美軍的背叛,更是對日本顛倒的二戰史觀的直接支持。這場看似「對等」的交易中,歐巴馬簡直連褲衩都賠進去啦。
歐巴馬八年執政滿意度低,內政外交乏善可陳,卻想「青史留名」,安倍精確瞄準歐巴馬所好,利用他曾因主張「無核化世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噱頭,誘其到廣島秀上一把。再以所謂的「回報」、「和解」、「慰靈」等種種由頭,實現了自己到珍珠港的目的。圖虛名貽大害,歐巴馬這一回被安倍徹底算計了!
有日本學者曾說過:「日本不能坦坦蕩蕩地做出道歉,原因是日本人對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中國的所作所為,沒有多少負罪感。」因為日本近代的發展和強大就是建立在對中國等亞洲鄰國瘋狂掠奪基礎上的,可以說,沒有戰爭和掠奪,就沒有日本的現代化。
日本從西方殖民時代學到的「叢林法則」與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等級觀念相結合,使日本把對落後國家和民族的欺凌與壓迫視為理所當然。以靖國神社為代表的日本右翼勢力宣揚的所謂「歷史認識」是:太平洋戰爭是自衛戰而非侵略戰,是解放亞洲殖民地的「聖戰」,安倍公開表達過為歷史「自豪」。這種錯誤的歷史觀表明,日本始終沒有真正認識到當年發動軍國主義戰爭的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
據《昭和天皇回憶錄》記載,之所以做出接受盟國無條件投降決定,是因為當時日本最高決策層意識到,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只能給整個日本帶來一片焦土,甚至可是能是種族滅絕。基於恐懼和自我保護的本能,日本沒有選擇玉碎而選擇了瓦全,這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委曲求全」。因此,它對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戰爭侵害的亞洲各國人民缺少應有的歉意和尊重,而只對軍事占領者美國俯首帖耳。
由於日本缺乏對歷史發展規律和戰爭規律的認識,也就認識不到日本軍國主義失敗的歷史必然性。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日本不僅缺乏對戰爭罪行的反思,而且加劇了對堅船利炮的迷信與力量崇拜。安倍通過與歐巴馬的兩場對等「政治秀」,顛覆二戰史觀,就是企圖給不光彩的侵略歷史貼上封條。
隨著國際格局的演變與本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日本早已經不滿足於在美國的羽翼下棲身,而是以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為訴求,解禁了集體自衛權,強推並實施了新的安保法案,讓日本成為了可以在海外發動戰爭的國家。目前,日本正謀求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修憲勢力在眾參兩院均擁有超過2/3以上的議席,安倍政權正加緊修憲討論,一旦撕去這層最後的遮羞布,日本走向再武裝化道路將不可避免。
美國在日本多年「和平主義煙幕彈」的薰陶下,對日本的警惕和防範心理逐步減弱,近年來對日本大搞「新東東方綏靖政策」,企圖讓日本扮演抵制中國崛起的「馬前卒」,犯下了「戰略短視症」,對日本顛覆二戰史觀背後的深刻危害認識不足。
當前,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已經因為日本的搗亂而變得緊張複雜,朝鮮半島、釣魚島、台海、南海等熱點敏感地區到處隱現著日本自衛隊的鬼影,警惕軍國主義借屍還魂重新為禍國際社會,已經具有十分現實而緊迫的意義。拒絕吸取歷史教訓的日本,已經走到了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
《孫子兵法》指出,「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戰後成長起來的安倍等日本右翼政客顯然對戰爭缺少足夠的敬畏,只懷著對錯誤歷史認知的偏執,一味向著再武裝化日本的道路上狂奔,這種情形,無異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玩火者,必自焚。不懂得反省歷史、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有朝一日必將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