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少年家暴親媽,原因竟然是...父母一定要看看!
2016-12-25 原創 智慧媽 發現媽媽
歡迎點擊上方
藍字 更多育兒知識!
這裡每天會有豐富免費的懷孕、育兒、安全、親子、教育知識分享,快樂培育,從發現媽媽開始!
內容梗概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你家家規是啥?孩子犯錯用衣架,皮帶還是鞋底子?你是不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打完孩子心疼又後悔呢?今天我們來走近一位媽媽,特別的是,這位媽媽不是打孩子,而是一言不合就被自己兒子家暴,我們一起來看看孰是孰非。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嬌弱的媽媽被兒子打罵後,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如此崇尚武力,走向社會後怎麼辦?反過來想想,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哪來這麼大的脾氣呢,看看育兒師蘭海是怎麼分析的:
果然如蘭海老師預測,這位看似嬌弱的媽媽是位體罰孩子的「高人」,據媽媽自己回憶:
孩子回憶童年被媽媽打:
據孩子回憶說:在他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先拿繩子綁住自己,再拿衣架子打,最後拿針戳。天哪嚕!衣架子打已經夠疼了,還拿針戳孩子,媽媽你是容嬤嬤上身嗎?這可是你親兒子啊。怪不得給孩子心裡造成了這麼大的心理陰影,長期在這種不公平的體罰制度下,家裡有什麼親子關係可言!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如此看來體罰並不能達到我們讓孩子改正錯誤的目的,在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呢?
拿起棍子前思考一分鐘
衝動是魔鬼,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做一下深呼吸,控制住身內的洪荒之力,其實,媽咪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不會認識自己的錯誤,反而為記恨媽媽,同時也會認為打人是非常「厲害」的一種行為。此時媽咪可以告訴孩子自己感受,例如:"你那樣做是不對的"或者「你那樣做會引起什麼後果」,這樣有助於讓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往往比棍棒有效的多。
冷處理,講道理
當孩子聽不進去道理撒潑亂蹦時,父母可以冷處理,讓孩子明白,無理取鬧是沒有用的,待孩子表演完畢安靜下來的時候,父母再和孩子坐下來,慢慢的講道理,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明白,用語言表達是得到大人的關注的好辦法。
不體罰,可懲罰
當孩子在被警告的情況然仍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時,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懲罰。懲罰的方式例如:迫使孩子停止錯誤的動作,坐淘氣椅等。當家長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一定把懲罰當成一種教育儀式,明確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被懲罰,讓孩子安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待懲罰結束時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你下次不會再犯這個錯誤了。
讓孩子自食其果
三歲的跳跳吃飯的時候,總是用勺子把飯撒的到處都是,甚至打翻碗,跳跳把碗中的食物打翻後,媽媽直接把碗收走,告訴他,你這餐不能吃飯了,因為你自己把飯打翻了。大家都在吃自己碗中的飯,而跳跳只能坐在桌子上看著。從那以後跳跳再也不敢故意把碗打翻了。當孩子犯了一些不太緊急的錯誤,家長可以通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讓孩子在承擔後果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以避免孩子重複犯錯。
要孩子不要面子
因為一點小事,軒軒和奶奶吵架了,奶奶非常生氣,並且要求媽媽一定要好好治治軒軒。媽媽本來以為這種小事,給孩子講講道理就行了,但為了照顧奶奶的情緒,還是狠狠的把軒軒打了一頓。這樣以來,看似媽媽「教子有方」,還替奶奶出了氣,實際上會在軒軒的內心種下憎恨奶奶和媽媽的種子,使親子關係更加惡化。媽媽在處理孩子和面子時,一定要動動腦筋,不要讓弱勢的孩子當作維護面子替罪羊。
最好的教育是溝通和理解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做一件事情一定有他的出發點和理由。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聽聽孩子的理由,分析孩子的心理,指出孩子考慮不全面的地方。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對於大孩子來說,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心裡也是害怕的,只要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識,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包容和信任,為他們提供更多自我成長的機會。
篇頭的那位媽媽曾說:她非常後悔當初打孩子,其實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往往會不加思索的選擇的最簡單最粗暴的體罰。父母對孩子的體罰很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陰影,很多孩子在青春期跟家長無法溝通,打架,自殘甚至離家出走等叛逆行為,這多數與家長體罰孩子有關。家長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意識到不可體罰孩子,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出現更加嚴重問題的時候才流下後悔的眼淚。
閱讀 24973
117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