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大炮,空母,核彈,帝國卻依然崩塌

@ 2016-12-26

摘要:1991年12月25日,鐮刀和錘子紅旗從克林姆林宮的尖頂上黯然降下,宣告了蘇聯這個紅色帝國的解體。蘇聯解體的原因,當然非常複雜,既有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也有社會和軍事的原因,不過相比而言,對於軍事原因的介紹還是比較少的。建設一支實力龐大卻是拼儘自身國力才勉強維持的武裝力量,十年泥潭般難以脫身的阿富汗戰爭以及應對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成了蘇聯解體軍事方面主要的三大原因。

圖1: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在克林姆林宮悄然降下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的軍事力量就迅速膨脹起來,冷戰時期更是強調寧要大炮不要黃油,傾盡舉國之力發展軍備,到了上世紀80年代,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直逼美國,讓美國都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

以1988年的數據舉例,蘇聯紅軍由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五大軍種組成。陸軍總兵力約為199萬,16個軍區,共有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方面軍炮兵師,裝備主戰坦克5.3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飛彈發射架約1570部。

圖2:最令西方世界膽寒的蘇軍裝甲部隊

海軍總兵力約為45萬,下轄4個艦隊和1個區艦隊,裝備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79艘、巡航飛彈潛艇和攻擊潛艇268艘,大型水面作戰艦隻193艘,小型水面作戰艦隻797艘,登陸艦艇187艘,各類輔助艦隻269艘。

空軍總兵力約為45.3萬,其中遠程航空兵約10萬人,編為5個集團軍,裝備中遠程轟炸機752架;方面軍航空兵約31.5萬人,編為12個軍區空軍和駐東歐四國蘇軍集群的空軍,裝備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5167架。

圖3:蘇聯空軍同樣實力不容小覷

防空軍總兵力約為63.5萬,編為5個防空區和10個軍區的防空軍,裝備各型殲擊截擊機1300架,防空飛彈發射架9600部,雷達約7000部。

戰略火箭軍總兵力約為29.8萬,編為6個火箭集團軍,裝備洲際飛彈1398枚、戰略轟炸機1690架。

除了這五大軍種的正規軍外,還有邊防軍25萬和內務部隊35萬人,武裝力量總人數高達513萬。

同時蘇聯作為華沙條約的創始國,在華沙條約成員國中,在民主德國駐軍約38萬人,在波蘭駐軍約4萬人、在捷克斯洛伐克駐軍8萬人、在匈牙利駐軍6.5萬人。此外在蒙古有6.5萬人,並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國家也駐有軍隊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光從這些紙面上的數字來看,當時的蘇軍確實是一支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和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相比,也完全有一較高下的實力。但是細細分析,海軍方面,美國海軍是以15艘航母為核心的特混艦隊,具有相當強的作戰能力,是蘇聯海軍難以企及的。空軍方面,美國空軍總兵力約82.5萬人,共編為91個聯隊,約19000架飛機,除了空軍外,其他三大軍種海軍、陸軍、海軍陸戰隊都有自己的航空兵,整個空中力量無論是固定翼飛機還是直升機,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超過了蘇軍。即便是在蘇軍聲稱「可以象生產香腸一樣生產飛彈」的戰略武器方面,60年代中期,美國在洲際彈道飛彈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超過了蘇聯,因此蘇聯從70年代開始奮起直追,但到了80年代末期也只不過和美國勉強維持均勢,在某些方面還處在劣勢。在1990年美蘇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之前,美國在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與戰略轟炸機的三位一體核力量上總共部署了大約12304枚核彈頭。其中洲際彈道飛彈包括單彈頭的「民兵Ⅱ」飛彈、攜帶3枚彈頭的「民兵Ⅲ」飛彈以及攜帶10枚彈頭的「和平衛士」(MX)飛彈,共計1000枚飛彈和2450枚核彈頭。戰略潛艇力量包括搭載「海神」C-3飛彈和「三叉戟Ⅰ」(C-4)飛彈的海神級潛艇以及搭載「三叉戟Ⅰ」(C-4)飛彈和「三叉戟Ⅱ」(D-5)飛彈的俄亥俄級潛艇,總共部署600妹飛彈和5216枚核彈頭。戰略轟炸機是94架B-52H和96架B-1轟炸機,另外還有約70架老式的B-52G轟炸機和2架當時最先進的B-2隱形轟炸機,這260架轟炸機能夠攜帶超過4648件核飛彈。

圖4:蘇聯核力量更是令人生畏

因此,蘇軍實際上占據優勢僅僅只有陸軍,而為了維持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軍事力量,蘇聯將絕大部分重工業和高科技力量都投入了軍工生產,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

上世紀70年代,蘇聯在全球和美國展開了激烈的霸權爭奪,逼得美國連連退讓。但由於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遭到了慘敗,損失慘重,將蘇聯在阿拉伯國家中十幾年苦心經營的成果幾乎盡付東流。為此蘇聯就轉而向阿富汗極力滲透擴張,以便能夠建立前出波斯灣的新的前進基地,蘇聯特別寄希望於1965年1月1日成立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將阿富汗建成新的「社會主義國家」。

阿富汗西鄰伊朗,北面與蘇聯有2400公里長的邊界線,東、南則是巴基斯坦,是蘇聯伸向波斯灣的最理想觸角。1973年達烏德發動政變,成立阿富汗共和國。達烏德上台之初積極奉行親蘇政策,但從1975年開始,就逐漸不滿蘇聯的滲透和控制,轉而開始清洗親蘇勢力。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領導人阿明發動軍事政變,打死達烏德,宣布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任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阿明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人民民主黨執政後立即開始「全線社會主義改造」,而且塔拉基和阿明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最終阿明於1979年9月發動政變,逮捕塔拉基,自任總統。由於蘇聯一直支持塔拉基,所以阿明上台後就對蘇聯極為不滿,不但處死了塔拉基,而且越來越公開地表現出擺脫蘇聯的傾向。因此,蘇聯最終決定直接出兵阿富汗。

1979年12月27日晚,蘇軍特種部隊一舉攻占了阿明的行宮,打死阿明。隨後蘇軍空降部隊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降落,迅速控制了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國防部、內務部、外交部、電話局、廣播電視中心、監獄等要害部門。同時約10個師的蘇軍部隊越過蘇阿邊界,一夜之間便占領了阿富汗的各大城市和交通線,扶植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中央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兼政府總理。蘇聯樂觀地認為最多只需要一個月就能迅速完成占領。

但嚴酷的現實遠不像蘇聯領導人想像的那樣簡單,不但遭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譴責,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和被動。而且在阿富汗,早在塔拉基和阿明時期就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的反政府游擊隊更得到了迅猛發展,進而演化成了反對蘇聯入侵的聖戰。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占領後,便於1980年2月、4月和6月對游擊隊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展開全面「掃蕩」。游擊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在山區廣泛進行游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出優勢,被迫停止全面「掃蕩」。隨後蘇軍改變戰術,在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對游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清剿」,其中對潘傑希爾谷地的大規模「清剿」就多達8次。遭到游擊隊頑強抵抗,在付出沉重代價後雖然占領了游擊隊一些根據地,但未能重創游擊隊的有生力量。

針對游擊隊充分利用山區地形伏擊蘇軍的戰術,蘇軍大量採用直升機運送機降分隊搶占制高點,並用武裝直升機進行火力壓制,一度給游擊隊造成了很大損失。

1981年,幾支游擊隊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其中美國向游擊隊提供了著名的「毒刺」單兵防空飛彈,隨著大量「毒刺」飛彈的使用,蘇軍飛機遭到了慘重損失,在整個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損失了2675架飛機,曾經相當有效的直升機反游擊戰術也不得不停止。游擊隊因此逐漸發展擴大,至1985年底,已經發展到了10萬人。而蘇軍在阿富汗駐軍12萬人,阿富汗政府軍總兵力7萬人,依然只能控制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完全陷入被動。

圖6:阿富汗游擊隊員正在使用「毒刺」防空飛彈

圖7:被阿富汗游擊隊擊落的蘇軍直升機

蘇軍先後有150萬官兵在阿富汗參戰,總共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其中不少人成為殘廢),失蹤311人。而且入侵阿富汗使蘇聯在國際政治上聲譽大跌,空前孤立;在國內直接誘發和推動了反對勢力的壯大,為最終的解體埋下了伏筆。經濟上更是成為沉重的包袱,在阿富汗平均每天的支出從1984年的430萬盧布、1985年720萬盧布、1986年1000萬盧布一直發展到1987年的1470萬盧布!十年戰爭總共付出了450億盧布的高昂代價。因此阿富汗戰爭被形象地譽為「流血不止的傷口」。

1986年3月,蘇聯用納吉布拉接替卡爾邁勒作為阿富汗的領導人,但依然挽回不了敗局。為此蘇聯最終只能吞下苦果,從阿富汗撤軍。1988年4月,日內瓦協議簽字,蘇軍從5月開始撤軍,9個月內全部撤出。1989年2月,蘇軍按照協議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對於蘇聯來說,就是一步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上全面失敗的大敗筆,從阿富汗撤軍兩年後,蘇聯就解體了。

1983年3月,美國總統里根正式提出美國要建立戰略防禦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簡稱SDI),這個計劃是美國擔心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從而打破「核平衡」的均勢,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反飛彈防禦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繼續維持在戰略核武器方面的優勢。

圖8:1983年3月,美國總統里根宣布建立戰略防禦計劃

由於戰略防禦計劃的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在外太空飛行洲際戰略飛彈和外太空太空飛行器,以防止敵方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計劃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雷射、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飛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層次的攔截。因為這個計劃主要是以外太空作為戰場,1977年到1983年美國好萊塢恰好推出了著名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三部曲系列,所以戰略防禦計劃又被稱為「星球大戰」計劃。

1985年1月美國戰略防禦計劃立項開發,正式名稱是:「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從1984年財政年度到1989年財政年度將投入250億美元來研究先進的反彈道飛彈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驗證可能的方案。在戰略防禦方面,以宇宙空間為主要基地,由全球監視、預警與識別系統、攔截系統以及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組成的多層次太空防禦計劃。這個系統針對彈道式飛彈彈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層攔截。是一個包括火箭技術、航天技術、高能雷射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在內組成的高技術群。「星球大戰」計劃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戰略防禦計劃。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幾項國防戰略計劃,除了具有加強國防的重要作用外,還具有促進經濟的職能。通過這一計劃實施,來帶動一大批高技術群的發展,以保持美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領先地位。從局部上說,「星球大戰」計劃是一項國防高技術和國防經濟發展戰略,但從整體上看,它又是一項綜合性的國家總體戰略。

圖9: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主要以外太空為戰場,因此也被叫做「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預計整個戰略防禦計劃將投入1萬億美元來,在1994年開始部署。從技術上而言,在80年代該計劃所涉及到的絕對都是高精尖的頂級技術,先進程度幾乎就是科幻級的了。從經濟上而言,1983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GDP)是36380億美元,1萬億美元的資金規模相當於1983年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7%,而蘇聯198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9930億美元!

美國大張旗鼓地開始「星球大戰」計劃,一旦「星球大戰」計劃完成,蘇聯對美國最具威懾的戰略核力量優勢就會被抵消,面對戰略盾牌在手的美國,蘇聯就更加難以對抗,因此和美國一樣開展戰略防禦計劃,就是蘇聯最自然也是最無奈的應對之舉了。在這些高技術領域,蘇聯向來就處在劣勢,為了能夠和美國競爭,蘇聯不得不投入比美國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來進行研製,而此時蘇聯本來就遠不如美國的國力還要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同時還要應付阿富汗戰場的巨大消耗,財政方面已經是難堪重負,再要投入巨資進行戰略防禦計劃,經濟上的崩盤就無法避免了。

1991年蘇聯解體,1993年5月,美國突然宣布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因此不少人認為美國當初高調推出「星球大戰」計劃就是一場處心積慮的戰略欺騙,目的就是要將蘇聯拖入過度軍事競備,從而拖垮整個經濟。

儘管美國官方一直表示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完全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並且「星球大戰」計劃中的一些科研項目實際上還在進行研究。但是從「星球大戰」計劃提出、推進到最終放棄,和蘇聯解體的步履如此相契合,不能不讓人覺得這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