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羋月傳》從頭黑到尾的人,沒想到真實歷史上卻是功績卓著!

@ 2016-12-26

在賈誼的《過秦論》中,有那麼一段,「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那麼,這六世之餘烈指的是哪六世呢?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裡我們要說的是秦武王。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很多人看過《羋月傳》以後就以為通讀了秦國的歷史,以為秦武王就是一個暴戾無腦之人,認為秦惠文王最大的錯誤就是將王位傳給了秦武王,這是秦惠文王英明一生最大的錯誤。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只想說,電視如果不尊重歷史,真的會害死人,秦武王,或許真的沒有太優秀點,但能被賈太傅說成「奮六世之餘烈」,也還是有很多功勞的,並沒有《羋月傳》里演的那麼腦殘,肥頭大耳。

首先,秦惠文王對秦武王期待值非常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秦武王,名盪,額,秦國皇族姓贏,連在一起就是……

秦惠文王本質初衷是好的,是希望秦武王能夠蕩平四海,橫掃宇內,但是沒想到秦武王死的太早,並為完成秦惠文王的期望。

秦武王作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繼承王位後,很多大臣都說張儀的壞話:「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諸侯們聽說張儀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紛紛背叛了連橫政策,恢復合縱。

張儀害怕被殺,便對秦武王說:「東方諸國有亂秦國才可以得利,我願意利用齊王憎恨我這一點前往魏國,齊國必然攻魏,兩國開戰膠著之際,秦國可趁隙伐韓,兵臨周都,挾持天子,成就帝王功業。」

秦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國。齊湣王聽說張儀在魏國,果然派軍攻打魏國,魏哀王很害怕。此時張儀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再借用楚國的使臣出使齊國,成功遊說齊湣王罷兵,獲得安全。

在對於張儀這點上,說不上對,也說不上錯,如果秦武王真的是無腦之人,肯定是一上位就會把張儀殺了,但是他沒有,在最後的時候,還與張儀合作完成了一項破壞諸侯聯盟的好事。

秦武王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鋒銳的君主,重武好戰,有問鼎中原之志,即位不久,就意欲攻打韓國。韓國軍事重鎮宜陽,是周國與韓國阻擋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秦軍若想兵出函谷關,首先必須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證物資與兵員的輸通順暢。

秦武王借一機會請教左右丞相甘茂和樗里疾,對他意欲滅掉周王室、得到應有威望的想法有何見解,實則是詢問攻打韓國奪取宜陽之計。

伐韓一事,樗里疾表示反對,因為到韓國的路途遙遠,勞師費財,還不一定能有收穫,萬一趙、魏二國再從背後偷襲後果不堪設想。而甘茂則認為:「伐宜陽,定三川」是秦國挺進中原、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伐韓宜陽,必先破韓魏聯盟,只要魏國助秦,趙國就不能越魏而援韓,韓一旦被孤立,宜陽雖然城池堅固,兵精糧足,但也有可能被秦軍攻破。甘茂自請入魏,聲言將使魏王不但不偷襲秦軍,而且還會出兵助秦。武王大喜,賜予甘茂很多財物,令其出使魏國。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爭取魏王,並施以政治軍事壓力,與其建立了秦魏聯盟,魏國答應出兵助秦,共伐韓國。甘茂返回秦國後,與秦武王訂立息壤之盟,秦武王表示將全力支持甘茂,派其與庶長封率軍攻打宜陽。

甘茂攻打宜陽五個月還未能攻下,秦國大臣樗里疾和公孫奭提出反對意見。秦武王想召甘茂回國,打算退兵。甘茂說:「息壤之盟就在那裡,大王您可不要忘記。」秦武王於是增兵五萬,派烏獲前往協助甘茂。甘茂亦散私財以賞部下,秦軍果然士氣大振,擊退韓國援兵。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孤城,斬首六萬。秦軍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韓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

當時秦國的東面是韓國的宜陽地區(包括今新安、洛寧、澠池崤函山地),西有崤函諸山,南有伊闕山,嵩山、轘轅山,東有箕山,北有黃河天塹,形成一險隘要塞。秦國向東挺進、滅掉六國進而統一天下,必須以此為跳板;而韓魏兩國如要抵擋西方強秦的入侵,也必須以此為屏障。知道攻克宜陽存在的意義了吧,這舉足可見秦武王的戰略眼光。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韓、魏、齊、楚、越懷著不同的目的來祝賀武王盪即位為新的秦王。秦武王親自接見越國使者,與越國達成夾擊楚國的密約,以此制楚。越國在勾踐滅吳後成為東南大國,國力強盛,此時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楚、越水土相接,人文相近,彼此以為害,一直都在謀劃消滅對方。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 。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並派兵攻打義渠、丹犁。

秦武王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恥於與六國為伍,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便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秦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在秦國設置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里疾為右丞相。命甘茂等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重齊使,示秦、齊夾擊韓魏之形,以此絕韓魏趁秦武王新立攻秦妄想。 秦武王派樗里疾與韓使歡娛,敘秦韓之好,以此羈縻韓國。

樗里疾的母親是韓女,秦武王的母親是魏女,是秦惠文王與魏襄王結盟時定下的姻親。此時,齊國孟嘗君為齊相,壓迫魏國,魏國權衡利弊,在秦齊之間左右搖擺。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通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其後,開始著手解決秦中央的魏籍權臣問題,然而因秦武王意外身死,並未完全執行。

賈誼:「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總得來說,秦武王並不如《羋月傳》中那般粗魯不堪,其實如果秦武王不死,應該是一位不下於秦惠文王一般的人物,而且秦武王與秦始皇類似,都是善於攻城略地的君王,或許,秦惠文王最初的預估是對的,秦惠文王發家,秦武王蕩平天下,可惜秦武王死的太早。

秦武王爭強好勝,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因此位居高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秦武王無子,群臣迎立秦武王異母弟、在燕國作人質的公子稷回國繼位,是為秦昭襄王。

從此,秦朝進入了秦宣後統治時期。

《羋月傳》里的秦武王扮演者是巴圖,宋丹丹的兒子;《大秦帝國》里秦武王的扮演者是赫子銘,何潔的前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