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在一個圈子中,你才會感到孤獨,感到無助。在同一個圈子,習俗文化相投的環境中,你卻會感到如魚得水般的自在生活。
移民
移民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是為了讓全家人的未來更加幸福。。。有的人選擇了移民歐洲的英國、葡萄牙、西班牙;有的人選擇了美國、加拿大;有的人選擇了澳洲、紐西蘭。移民容易,但融入是最大的問題。
移民後,就再也不能回頭了。如果有一天,回顧起自己的新生活是痛苦萬分,除了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都存在著天壤之別的差異!這樣的圈子,你願意繼續生活下去嗎?這樣的移民生活——幸福,從何而來?所以,不是你的圈子,不要輕易融入。
作為中國人,我建議你:不要輕易移民新加坡,因為一旦過去,你很快就會愛上她,甚至離不開她。
新加坡就是可以讓你如魚得水般幸福的圈子!聽聽過來人是怎麼說的:
鄒琪:見證了發展和變化
1963年出生的鄒琪(財務行政管理人員),早在1990年就來到新加坡。
她說,來新加坡之前,她對這裡的印象只是覺得它非常發達,是個安定的國家。來到這裡之後,她覺得這是個非常親切,令她感覺熟悉的環境。
鄒琪說:「剛來的時候並不覺得自己在外國,這裡很多建築很像中國南方的城市,這裡也有很多人說華語。」
華人習俗保留相當完整
不過,讓她真正感到驚訝的,卻是看到本地華社對華人習俗保留得相當完整。鄒琪說:「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已經看不到的民間習俗和儀式。例如我剛來時,就覺得這裡中元節很特別,很有民間色彩。」
鄒琪在1995年成為新加坡公民,如今丈夫也是新加坡公民,17歲的孩子則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
在這裡的20多年,鄒琪見證了新加坡的諸多發展和變化。她說:「這些年來,新加坡的變化確實相當大,以交通而言,地鐵站更多了,巴士站也更美觀更實用了。」她也覺得,本地的公共圖書館很好,讓居民能免費借閱各種圖書。
觀看國慶慶典記憶猶新
剛來新加坡那年,她曾現場觀看國慶慶典,對此還記憶猶新。她非常感激當年送票給她的同事,讓她機會感染這舉國同慶的激動。如今,新加坡即將慶祝獨立50周年,她說:「我們定居於此,希望新加坡繼續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富足。」
陳瑞興:與國家同齡的自豪
1965年出生的陳瑞興,每年都和新加坡同歲。
與自己的國家同齡,總有特別的感覺,陳瑞興說:「我與國家一起成長,看著國家的起起落落,也看到國家日益繁榮,一年比一年進步,交通方便,人人安居樂業,感到很開心也很自豪。」
他說自己在服完兵役後就加入船運物流業,而新加坡正是全球一個主要的船運物流樞紐,這點他尤其引以為傲。
打消澳洲移民念頭
陳瑞興曾在澳大利亞工作兩年,當時30歲出頭,他曾考慮就從此留在國外,不過後來因為無法割捨對國家和家人的感情,決定回到新加坡。之後他自己創業,如今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老闆。
陳瑞興說,他很佩服建國總理李光耀
他說,現在的經濟環境充滿挑戰,物價上漲,做生意困難,作為公司老闆他也感受到壓力。因此,他對自己與國家的期望,是要更懂得掌握未來,把握機會,遇到問題時能夠面對現實,找到自己的一條出路。
和諧地同在一個屋檐下
他也希望看到新加坡人能夠發揮鄰里精神,鄰居之間要互相照顧,不要變得自私,大家不要因為缺乏溝通而變得生疏。
回顧自己小時候住在亞答屋,門前是大水溝,後來全家人搬進一房式組屋,環境變得更乾淨更衛生。他說:「我現在最有感觸的,就是我們生活得很舒服了。我們的組屋越來越漂亮,建得像公寓一樣。然而,鄰里之間的那種甘榜情,卻似乎有所流失。」
陳瑞興目前住在政府組屋,他希望能夠看到鄰居之間更加親密無間,互相關照,這樣大家才能更愉快更和諧地住在一個大屋檐下。
華人比例,無可比擬!
——這也是許多人移民到新加坡,愛上這座城市的原因!
新加坡人口組成中華人比率高達76%。無論您是帶著耄耋之年的老人,還是年幼的小孩,都不需要重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在新加坡生活,完全沒有身在異鄉的孤獨感。
最主要的是溝通零障礙!華人的主要交流語言依然是中文。中文,你還怕聽不懂嗎!搭搭訕,聊聊天,喝杯咖啡,買買菜,完全沒有壓力!
so ,新加坡的圈子,你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