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著名軍工企業雷神公司,獲得美國國防部的5320萬美元訂單,用於向沙特和約旦提供陶2無線制導反坦克飛彈。原因是這兩國的庫存都在消耗在了敘利亞內戰中,他們大量將自己的飛彈發放給自己扶持或者立場接近的武裝勢力。包括最近被擊毀的土耳其軍隊豹II A4坦克,也很有可能就是被這些飛彈給幹掉的。
圖:陶家族主要成員合影
陶系列反坦克飛彈,最初是美國從1962年開始研製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飛彈武器系統,飛彈本體重量達到18.47公斤,筒裝飛彈重24.5公斤;因此它是沒有辦法由人力背負機動的,只能安裝在汽車、直升機等機動平台上。
圖:發射中的陶,可以清楚的看見導線
陶飛彈採用光學跟蹤、導線傳輸指令的制導方式;兩根鍍銅鋼絲導線分別纏繞在飛彈尾艙上的兩個線管,末端經過彈體外面連接到飛彈包裝筒的切線器上。當飛彈飛完全程以後,切線器就會切斷導線。在70年代末,陶家族開始了針對蘇聯三代坦克(T64/T72)的大規模改進計劃;包括從1978年開始研製、1981年交付的改進型陶,以及1979年開始研製、1983年開始交付的陶2。
圖:聚能破甲戰鬥部的原理,自鍛成形戰鬥部原理與之類似但稍有區別
圖:陶基本型的剖面構造,空心錐形結構就是戰鬥部的金屬藥型罩;在炸藥爆炸以後,這個藥型罩會被擠壓成近乎熔融狀態的高速金屬射流,以以極快的速度擊穿裝甲
改進型陶和原型陶之間,實際上只更改了戰鬥部設計,加大破甲威力,其餘部分都完全相同。這些改進包括炸藥由OCTOL更換為LX-14,藥型罩從60度的單錐形設計改為42/30度的雙錐形設計,在飛彈前方增設可伸縮的254毫米探杆。而陶-2,則在各方面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設計。
比如在戰鬥部上,陶-2的直徑從127毫米提升到148毫米,炸藥從2.43公斤增加到3.76公斤,進一步將探杆加長到540毫米獲得更有利的爆炸高度;這些使得它的破甲威力從686毫米大幅提升到940毫米。在控制電路上,通過數字化改造、更換新型導線,將500米內的命中率從80%提升到了90%;3.75公里內的命中率從60%提升到了80%。而最重要的改進,是通過增加熱像儀視頻跟蹤系統,獲得了全天候作戰能力。
圖:陶2A的結構,注意探杆里有個爆炸的前置戰鬥部——圖中的precuser warhead,它只要引爆反應裝甲,所以很小就夠用了
在1984年,美國開始研製陶2-A,它的戰鬥部不再是單一結構,而是改為前後串聯式的結構;這使得它能有效應對安裝爆炸反應裝甲的坦克。而另一個重要改進,是安裝了德州儀器公司的TL1750A處理器,這使得該飛彈系統能一次發射、跟蹤、導引兩枚飛彈,同時打擊兩個不同的目標。
圖:陶2B,注意戰鬥部
圖:陶2B測試開罐頭
1987年,美國開發陶-2B。這是陶系列家族一次至關重要的改進,它從直接撞擊命中模式,改為掠飛攻頂模式;直接從坦剋薄弱的頂部發起攻擊,這使得除非它被攔截下來,否則只靠裝甲硬抗的話,不可能有任何一種坦克能成功防禦。
圖:帶RF倆字的,全都是陶家族的無線制導版本
而在研發陶-2B的同時,美軍也在針對制導方式進行改進試驗。就在1987年,美國陸軍獲得了6枚無線制導版本的試驗彈,利用毫米波/無線電指令傳輸系統,取代了之前的導線。在現在,相關的技術已經被開發為專門的RF套件,能夠用於現有陶2系類飛彈的升級,可以在不改裝飛彈發射器的前提下,實現飛彈制導的無線化。
圖:注意頭部的光學窗口
在2000年之後,美軍還嘗試研製了發射後不管的陶飛彈改型。它採用紅外成像制導,飛彈在鎖定目標以後能自動跟蹤目標,發射後射手可以立即轉移陣地、或者是轉而攻擊另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