鶻鷹2.0可能是繼F-35之後第二架取消平顯的戰鬥機。
據說是鶻鷹第二架原型機首飛的圖片,從這個角度來看,它象一架「小F-22「。
同角度的F-22
根據網絡媒體的報道,12月23日,中航沈飛研製的FC-31戰鬥機2號原型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鶻鷹2.0在沈飛首飛成功。
FC-31來源於中航沈飛競爭中國空軍第四代戰鬥機方案,從相關圖片來看,它明顯受到了F-22戰鬥機的影響,在整體設計上綜合考慮了兼顧降低RCS和提高機動性能,包括低可探測設計、降低超音速、跨音速的波阻,提高超大迎角飛行性能、綜合利用機身前體渦流等等,與PAK-FA/T-50存在明顯的區別,後者仍舊延續了蘇-27採用的升力體設計,這樣在進氣道、機身就形成了一個內陷結構,雷達電波會在這個結構多次反射形成互射效應,從而增加RCS,並且由於機身內收,直徑和空間較小,設計彈艙比較困難,對於飛機結構強度影響也比較大,PAK-FA/T-50首飛成功這麼遠,開彈艙的圖片一直沒有看到,似乎表明就是遇到了這方面的問題。
同角度的T-50,可以看到兩個進氣道之間的內收
它給彈艙設計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不過從相關圖片也可以看到鶻鷹2.0與F-22在機翼存在較大的區別,F-22採用了切尖菱形上單翼,一般認為菱形翼是兼顧隱身、機動和航程比較理想的選擇,所以隱身戰鬥機都採用菱形翼,不過鶻鷹2.0仍舊保留了第1架原型機的機翼設計,它的前緣後掠角度較大,因此更加傾向於傳統的三角翼,這樣的設計可能是為了提高戰鬥機的超音速性能,實際上YF-22最初的機翼前緣後掠角度也達到了48度,不過後來為了提高亞音速機動性能,將後掠角度降低了42度,並且增加了翼展、後緣尖角切除、翼根厚度減少,以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對於鶻鷹2.0來講,它配備的發動機水平與F-22的F119發動機差距明顯,所以只有採取降低阻力的辦法來提高飛機超音速性能。
鶻鷹機翼的後掠角較大
菱形翼是隱身戰鬥機的首選
鶻鷹2.0與1.0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採用了整體式座艙罩,這個設計最初見於F-16,它採用聚碳酸酯製成氣泡式艙蓋,風檔與座艙蓋前段在為一個整體,向後上方打開,這樣就消除了原來風檔邊框對於飛行員視野的遮擋,讓飛行員擁有全向的視野,提高飛行員對戰機周圍空情的掌握能力,從國內外空軍的實戰經驗來看,飛行員除了需要掌握大範圍戰場態勢信息之外,還需要掌握戰機周圍的空情,這是因為總有戰鬥機避開我方探測系統的探測,逼近到我方戰鬥機周圍,使用紅外製導武器發起靜默攻擊,這樣就需要飛行員時時觀察戰機周圍的空域,國外將其稱為「頭向外(HEAD OUT)」。
由於整體座艙蓋在擴展飛行員視野方面優勢較大,所以F-22也採用了這個設計,中國殲-20最初的原型機也配備有整體座艙蓋,但是它的技術難度較大,成本較高,所以後期放棄了這個設計,鶻鷹2.0應該是第二種配備這種艙蓋的國產戰鬥機。
這張圖片表明鶻鷹2.0採用了整體座艙蓋,注意它似乎沒有平顯。
這個設計最早見於F-16
從相關圖片還可以看到鶻鷹2.0似乎並沒有配備平顯,而平顯作為基本座艙顯示器,幾乎是現代作戰飛機的標準配備,鶻鷹1.0就配備有平顯,因此這張圖片似乎暗示鶻鷹2.0可能象F-35一樣,用頭盔顯示/瞄準系統替代了平顯,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平顯由於光學系統的限制,已經難以支持大離軸空空飛彈的發射,所以越來越多作戰飛機採用了頭盔瞄準系統,不過仍舊保留了平顯來顯示飛行信息,因此現在發展的趨勢就是給頭盔瞄準系統增加顯示功能,這樣飛行員可以頭向外瞄準目標的同時掌握飛機的飛行信息,由於飛行員不必低頭看儀錶板和平顯,完全處於頭向外的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增加飛行員「頭向外」的能力,縮短了空戰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和作戰效率,根據相關資料,F-35是第一個用頭盔顯示/瞄準系統替代平顯的作戰飛機,如果圖片無誤的話,那麼鶻鷹2.0就是第二個。
鶻鷹第一架原型機,它採用了傳統座艙蓋,可以清晰的看到平顯
另外鶻鷹2.0在機頭增加了光電探測系統,這個系統可能用於對空中目標的探測,也可以用於對地面目標的探測,制導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地面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鶻鷹戰鬥機是一種力求兼顧超音速攔截、亞音速格鬥、對地攻擊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它考慮到了潛在市場多為中小國家,空軍規模有限,要求作戰飛機能夠具備多用途,這樣就可以減少飛機裝備型號,降低後勤保障方面的難度,節省費用,因此如果國產配套發動機能夠跟上的話,鶻鷹未來在國際市場還是大有可為的。
取消平顯的F-35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