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軍迷忍不住點這裡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和解放軍戰力的逐步提升,美國因愈發感受到世界霸主之位受到威脅,所以針對中國的種種動作,尤其是軍事動作必將不但升級。近年來,我們不難看出,美軍的一些挑釁行為已經越來越無理、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觸及中國底線。軍機偵察、軍艦闖南海、同中國周邊多國展開軍演、對台出售軍火……隨著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軍事行動的不斷進行,解放軍同美軍「打照面」的幾率也居高不下。
美軍EP-3偵察機
記得2014年的那次,中國殲-11BH戰機攔截美軍P-8偵察機的事件,當時中國戰機以多種機動動作與美軍機「貼身飛行」,還多次展示了自己所攜掛的飛彈等武器。顯然,相比起單純的伴飛、監視和無線電喊話,這種手段的威懾性與警告意味要濃重得多。而此次中國殲-11攔截EP-3偵察機的行為雖還未公布具體細節,但從「相距僅15米」等細節來看,解放軍戰鬥機飛行員或再次向美軍展現了不凡的技術與鬥志。那麼,隨著近年中美戰機對峙激烈程度的上升,解放軍離真正擊落美軍戰機還有多遠?美國可能做出哪些反應?
美軍發言人還原中國戰機攔截P-8偵察機的場景
逐步升級的攔截手段——距離擊落已不再遠
曾侵入中國南海海域的美軍B-52轟炸機
在冷戰結束25年後的今天,作為兩個在全世界頗具分量的大國與軍事強國,中美兩國戰機真正大打出手的可能性並不會很大。然而,這只是一般論,我們不難發現,每次中美軍機的「空中相遇」基本都發生在中國家門口,解放軍以「防守方」的身份與形象對美機進行攔截。換句話說,局勢是否升級?解放軍的攔截手段會不會更加激烈?美軍戰機是否會被擊落?這一切的問題和可能性基本都取決於白宮和五角大樓的下一步做法。
當然,客觀來看,雖然現在中美大國博弈愈發激烈,但爭鬥中也有合作,兩國依然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沒有確實的戰爭動機條件下,北京和華盛頓在主觀願望上或都不想看到兩軍真正「擦槍走火」。
美軍F-22戰鬥機攔截俄羅斯圖-95轟炸機
所以說,在國際局勢和中美關係尚未出現根本性惡化時,只要美軍戰機的行動並未觸及中國底線,解放軍的攔截手段也就不只是擊落一途。整體來看,我們或可以大體分為「溫和攔截」和「武力攔截」兩種。
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俄羅斯轟炸機接近美國阿拉斯加空域,或繞著日本本島飛上一圈的新聞,這種做法自冷戰時期就已開始。面對俄羅斯轟炸機,美國常用的手段一般以地面雷達監視、無線電喊話警告和驅離、出動戰鬥機進行伴飛等。只要俄軍轟炸機不進行某些出格的行為,美國的攔截手段基本上也就到此為止了。
英國「颱風」戰鬥機攔截圖-95轟炸機
基本上,以上這些都可被視作是「溫和攔截」,即沒有實質性的攻擊行為。
倘若「溫和攔截」不見效果,「入侵」的一方繼續接近我方領空或重要空域,攔截的手段往往就需要升級了。1987年,日本航空自衛隊戰鬥機曾向一架抵近偵察的蘇軍轟炸機發射曳光彈,逼迫其離開該空域;同年,蘇聯國土防空軍的蘇-27戰鬥機也曾以垂直尾翼「刺傷」了前來偵察的挪威偵察機,這就是著名的「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2003年,朝鮮空軍出動米格-29和米格-23戰鬥機各兩架,朝方戰機尾隨美機達20多分鐘,距離最近時只有大約 15米,並曾一度用火力控制雷達鎖定美機。
顯然,比起單純的監視與伴飛,這些攔截手段顯得更具侵犯性一些。一旦事態發展到以火控雷達鎖定對方的地步,這就意味著下一步的行動極有可能就是開火擊落。「空中撞擊」和「警告射擊」也是如此,其幾乎等同於除擊落外的最嚴厲手段。
蘇軍蘇-27戰鬥機撞擊挪威偵察機
對於中國來說,美國軍機的抵近偵察則更加複雜一些。鑒於南海領空的巨大範圍,美軍戰機的「隱性入侵」和「擦邊球」行為都屢見不鮮,這就對解放軍的防空反應機制和操作經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花熊看來,近年來中國戰機在應對美軍偵察機的手段上愈發強硬,其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有兩點:第一,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美國軍機威懾與偵查活動的頻率也在逐漸上升,為了在氣勢上壓倒對方,解放軍的應對手段也有升級趨勢。第二,隨著中國南海人工島礁等工程的開展和進行,中國「不想讓美國看到」的保密事物增加了,因而,為了儘快逼退美軍機,解放軍飛行員也提高了警告嚴厲程度。
中國南海人工島礁工程
從2014年美軍P-8偵察機遭攔截和此次EP-3被兩架殲-11攔截的情況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的無線電警告和常規伴飛對美軍機早已起不到實際警告作用。解放軍戰鬥機必須以帶有碰撞危險的極近距離伴飛和空中擠壓的態勢才能驅走美軍偵察機。顯然,事態發展到這一步,留給解放軍的下一步餘地已經不多了。
換句話說,倘若未來某天哪架美軍戰機突然「寧死不屈」,以無視中方警告的態度繼續長驅直入的話,解放軍剩下的選擇也只有警告射擊或空中撞擊手段。空中撞擊的後果具備極大的不確定性,誰也不敢保證美軍機是會帶傷返回,還是因傷勢過重而迫降在中國領空範圍內,甚至是被徹底撞落……總之,不論接下來中美關係會出現何種變數,想必在採取相關行動之時,北京就已做好了心理準備。
實力決定一切——美國的選擇或並不多
美國作為最常抵近和進犯他國領空的國家,其必然有一套足以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的應急預案,其中包括了種種軍事手段,雖然這種應急預案不會公開(公開就等於提前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但肯定很健全。
美國五角大樓
倘若偵察機真的遭到解放軍戰機的攔截而被擊落,美國政府的軍事應對手段或會有「分級制」一說。首先,僅以外交對話和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以經濟制裁或軍事演習等「非直接打擊」手段為籌碼進行威懾,以尋求談判桌上的優勢。其次,以軍事打擊方式進行報復,譬如偷襲解放軍邊境巡邏艦機等,一旦得手即立刻收手,以防踩過中國的容忍底線。這樣一來,美國既通過報復的手段保住了自己於國內和國際上的面子,又能以「互相吃虧」和「互不吃虧」的近乎「平等」的立場上同中國展開外交對話和談判,如此不至於引發中美全面戰爭。第三,擴大打擊範圍,對中國南海附近的戰略目標進行打擊,這種打擊規模要比第二種手段範圍大得多,達到目的後再嘗試對局勢的管控,以免全面戰爭爆發。第四,啟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美國的空中打擊手段
然而,倘若我們仔細推敲一下,或將發現美國真正的選擇項或並不多,原因很簡單,即中國也有著不弱的軍事實力。今天的解放軍不同於上世紀90年代前的解放軍,中國軍隊於裝備、信息化、指揮機制和人員素質都在不斷提高,儘管依然同美軍有著不小的差距,但中國有相當的底氣足以讓美國在一場大規模戰爭中付出恐怖的代價。
所以說,全面戰爭這種選擇顯然並不切實際,其對於中國的風險很大,對美國也是同樣。至於第三種手段,在今天防禦機制嚴密且實力強大的解放軍面前,美國想從容地對中國南海戰略目標進行打擊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剩下的選擇範圍就不多了,究竟是默默咽下苦果,還是趕緊「撈一把」就走,從而尋求在中國和世介面前「體面」地下台,這就要看白宮對局勢的評估了。
中國戰機發射空空飛彈瞬間
總之,實力決定一切,正因中國綜合實力強大,所以美國很難做到「想打擊就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如何避免同中國爆發全面戰爭往往比與中國「頂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