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轟-6K戰機 遠處山峰據傳為台灣島內玉山
香港《亞洲周刊》12月25日(提前出版)一期報道稱,11月25日,中國南海研究院在北京發表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2016)》,這份首次以五章、三萬多字介紹和分析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報告,對僅有一海之隔,且大量購買及使用美軍制式裝備的台灣,隻字未提。卻也在同一天,解放軍戰機在台灣防空識別區外編隊巡航。兩岸氣氛緊張未隔數日,中國大陸網站傳出一張詳細標註台灣三軍主要部隊位置的部署圖。為蔡英文就職半年以來兩岸的「冷和」狀態,透露出些許的不尋常。
2015年6月解放軍在「海軍發布」的官方微博宣布「海軍機艦經由宮古、巴士海峽,前往西太平洋進行訓練,未來將成為新常態」後,解放軍開始頻繁從台灣東北的宮古海峽及南端的巴士海峽進出西太平洋。以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所公布的相關資料:2014年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升空攔截解放軍464次;2015年增加到571次,而今年至九月底即已高達407次;而往常以運-8電偵機為主,近兩年皆擴大混編轟-6K戰略轟炸機及圖-154MD電戰機,且在接近宮古海峽及巴士海峽時,編成或會合殲-11B、蘇-30戰機護航,顯見無論是「量」或「質」都大幅提升。
在11月下旬由台灣海峽、巴士海峽、東太平洋至宮古海峽的南而北逆時針繞台巡航還鬧得沸沸揚揚之際,12月10日正逢日本航空自衛隊舉辦「那霸基地航空祭」,解放軍二度派機進出第一島鏈。不過有別於上次,方向變為從宮古海峽穿出、台灣海峽進入的北而南順時針方向巡航。
網上流傳的轟-6K戰略轟炸機與台灣島嶼合影照充實「實時情報」第二次繞台巡航,不但以轟-6K戰略轟炸機的對地攻擊及反艦能力向日本及台灣進行威懾,圖-154MD電戰機及運-8電戰機的「高低搭配」,其背後所潛藏的目的更值得探究。
情報的搜集,分為人員實地搜集的人工情報,和以雷達頻段所截獲的「電子情報」與通信頻段監聽的「通信情報」所組成的「信號情報」,以及藉由分析衛星與空照擷取的「圖像情報」,比較長度、角度、空間、時間、磁性改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而獲得「測量與信號情報」,與報章雜誌或公告等歸納而得之「公開性情報」。
以往要從上述各自獨立的情報領域,透過交叉比對而進行全面的情報分析,非常困難;且其可能為敵方,甚或第三方杜撰、捏造,以遂行「拒止與欺騙」,故內容的可靠度極為有限。但現在透過網絡科技的連結及海量數據的運算,可以迅速整合不同類型的情報來源,將一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活動,在人、事、場景、因應及行動中建立關聯,發現相關的模式並找出其間的變異,預測意圖與行為而形成「實時情報」。
台軍方對未進入防空識別區的解放軍目標,不假思索下令升空攔截,解放軍就能利用人力搜集戰機的數量及升空時間,和截獲、監聽電磁頻譜的信號情報,配合衛星照片擷取的圖像情報,比對歷次升空攔截的差異獲得測量與信號情報,輔以立法院中的委員質詢及媒體報道而得到公開性情報,以建構「實時情報」。
屆時解放軍可從其推估戰管雷達的有效搜索距離、戰管雷達站與作戰中心間的指揮間隔,據以分析空軍各基地的反應時間與網上聯戰系統的指管及飽和能量。這也就是解放軍編隊中除了威懾的轟-6K戰略轟炸機及護航的蘇-30戰機外,需要兩架型別及功能各異的電戰機的原因,也是屢次由台灣南北突穿第一島鏈的真正目的。
今年「漢光32號演習」實兵演練,台軍的想定設計,一如以往以中央山脈為屏障,遂行東遷「戰力保存」,進行「固安作戰計劃」的驗證。故新竹基地的幻影2000戰機、嘉義基地的F-16戰機及屏東基地的C-130運輸機及P-3C反潛機進駐東部的佳山及志航基地;就在此時,海峽中線的M503航路上出現南北來回飛行的不明目標,極有可能為解放軍的運-8電戰機,對台軍海空軍兵力東遷的航線選擇及指管能量進行情搜,以充實其「實時情報」資料庫。
解放軍空軍繞台飛行「台獨」自取滅亡
此種「復合情報」的搜集,事實上,十餘年前經常出現在台灣24海里「鄰接區」附近的解放軍情報船即已著手進行。以滿布各種頻段的「電子支持措施」天線,進行信號情報及測量與信號情報的偵搜。當其由外海向「鄰接區」、甚至12海里領海接近時,可用台軍監控艦之應對,分析觀通雷達站偵搜範圍及死角位置;並從通信質量及通聯時間,評估海軍之指管能力。
網上傳出的「陸海空軍部隊部署示意圖」,也是引蛇出洞的一石數鳥之計!其所標註部署的正確性,得以通過網絡討論與媒體報道得到證實與修正,甚至還可以從補遺之中,發現疏漏之處;同時完善了實時情報,且實踐了情報戰、心理戰及輿論戰。
當兩岸如火如荼的進行情報熱戰之際,若登高望遠:從俄羅斯、菲律賓到美國,不難察覺民主在退潮的趨勢,氣氛詭譎得猶如珍珠港事件的前夜。
戰爭史上,情報爭奪向來都是戰爭前兆。再看近代史,台灣因其地緣不得不為國際政治「大棋盤」的走卒,強權板塊在東亞擠壓的當下,首當思忖如何以智事大;若夜郎自大地挑釁強鄰,恐怕會不知不覺地走向歷史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