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輛撤除帆布的裝甲車上,掛著有繁體字「軍X-15245」車牌,而「軍X-1」車牌據說屬台灣「國防部」擁有。對曝光的裝甲車圖片分析,是新加坡製造的AV-81「泰萊斯(Terrex)」八輪裝甲車。(資料圖/圖)
2016年年末,一艘船和9輛裝甲車繃緊了新加坡、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之間的弦。
2016年11月23日,新加坡9輛裝甲車在一艘從台灣經港的貨船上被搜出,於香港被海關扣押。新加坡方面稱裝甲車系用於「海外軍事訓練」。
與台灣有關的軍事訓練?這不禁讓人想起40年前便已存在的新加坡與台灣地區間的軍訓合作,那個使台灣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海外軍事訓練基地的「星光計劃」。
如今,新加坡裝甲車被查扣,將「星光計劃」重新置於鎂光燈下。這個與「一個中國」立場相違背的海外軍訓計劃,究竟如何影響著三地之間的關係呢?
在隱秘中閃爍的「星光」
新加坡有著長久的海外軍訓變遷史。由於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難以滿足軍隊訓練場地及環境適應需求,把部分軍事力量派駐海外訓練既可使軍隊能夠適應全球各種作戰環境,還能進一步鞏固與各方的外交關係。
「新加坡與台灣之間的軍事合作早在蔣介石時代就已存在,公開但是低調,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建交時與北京達成了諒解。」新加坡國際問題專家李明江說。
早在1965年,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就向蔣經國提出請求,希望台灣幫助新加坡訓練軍隊。1973年,雙方推出「聯星計劃」,由台灣現役軍官協助新加坡建立海空軍,這也創下奇特紀錄——新加坡海空軍司令皆由台灣人出任。1976年,新加坡正式派出一支由步兵、炮兵和裝甲兵組成的「星光部隊」,定期輪流到台灣訓練。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星光計劃」達到頂峰,每年1.5萬人赴台受訓。
「儘管不會被敵人擊垮,但是如果碰到黃蜂,給它蜇到,並不是好受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理它。」「我們應該像一隻毒蝦,有鮮艷的顏色來警告旁人,我們身上是有毒的。」按照李光耀的國防安全設計,新加坡建國後一邊推行「黃蜂戰略」、「毒蝦理論」。同時,還在各股國際勢力中展開「均勢外交」以求自保,而「星光計劃」正是重要一環。
「星光計劃」對中國及兩岸關係的傷害自始至終。早在1976年5月,李光耀第一次訪華時,當時中國領導人就曾明確表示質疑,「新加坡與台灣發展軍事聯繫,這同新加坡政府支持『一個中國』的立場矛盾。」
新加坡與台灣則進一步擴展「星光計劃」,除部隊訓練之外,雙方每年定期舉辦「星光會議」,內容涵蓋裝備研發、部隊訓練等方方面面。2001年2月,所謂「中新協議」簽訂,「星光計劃」全面升級,新加坡將主戰坦克、霍克防空飛彈等先進武器的使用人員送到台灣培訓,而台灣則派出C—130運輸機飛行員到新加坡受訓。
這項合作頗為隱秘。直到2007年5月11日,一架F-5F戰鬥機在台灣墜毀,造成包括兩名新加坡軍人在內的4人死亡,「星光計劃」才被公諸於世。
這是在擺脫「星光計劃」嗎?
蔣經國時期與李登輝主政前期,「星光計劃」最為熱絡。直到2002年4月21日,台灣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蔡同榮、林進興等人透露,由於本地民眾抗爭,以及訓練場地所限,一直在台灣受訓的新加坡「星光計劃」可能轉赴中國大陸。
陳水扁政府負責對外交往的主管陳唐山更是出言不遜,咒罵新加坡是「鼻屎大的國家」、「浪趴國家」。這讓怒不可遏的新加坡威脅道,不僅要趕走所有台灣駐新加坡辦事處官員,還要把「星光計劃」轉移海南島。
美國並不希望美製武器性能參數泄露。《簡氏防務周刊》稍早前報道說,新加坡曾派人前往海南島勘探,認為條件要優於台灣,但這遭到美國極力阻撓,新加坡自然不敢挑戰美國的權威。
在這一背景下,對於新加坡裝甲車詭異經停廈門和香港並被查扣一事,有一種猜測悄然而生。
「倘是逆向思考,也不排除這次新加坡『有意無意』地泄露其從台灣撤回新式裝甲車的行蹤,以表達將逐步結束與台灣當局合作『星光計劃』的意向。」坊間有傳言稱,此次裝甲車在港被扣押事件「也不排除新加坡軍方是使用苦肉計,故意以此方式曝光『星光計劃』,以引發國際注意和北京的反感,新加坡軍隊就此趁勢完全退出台灣。」
上述猜測並無更多實據,但新加坡軍方的確難辭其咎。僅託運過程中,軍方非但沒有認真審核「台灣達飛通運公司」的船期表,還任憑後者「多載貨多賺錢」,經停廈門和香港;事發後,在台的新加坡「星光部隊」也未及時覺察,只是將責任推給台灣的報關行。當報關行發現自身無能為力時,「星光部隊」才逐級呈報新加坡國防部。
為時已晚,敏感而隱秘的「星光計劃」,已演變成一次外交事件。
「平衡術」已不合時宜
「中國政府一貫堅決反對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與台灣地區開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包括軍事交流與合作。我們要求新加坡政府切實恪守一個中國政策。」2016年11月2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
「這也是警告其他國家不要與傾向『台獨』的台灣當局走得太近。」中國海軍專家李傑說,新加坡對待南海爭端和蔡英文上台的態度,影響了中國的國家利益。
多年來,「星光計劃」不僅讓新加坡單方面獲益,台灣也可通過新加坡向日本、歐洲國家購買一些先進武器裝備,包括快炮、快艇等武器。無疑,新加坡扮演著台灣與其它國家之間「軍火中介」的角色。
作為開創「小國大外交」的特殊國家,新加坡一直篤行高度務實的「均勢」外交戰略,它最希望兩岸維持現狀,以便從兩岸都攫取最大利益。
「新加坡雖然以華裔為主,但卻是南洋諸國中最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香港時事評論員黃世澤認為,1990年新加坡與中國建交談判兩大課題之一,便是「星光計劃」能否持續。中新建交以來,圍繞「星光計劃」的外交角力時有發生。
「我們不會允許任何單一事件挾持新中關係。」2016年11月29日,新加坡外長維文在出席《海峽時報》舉辦的論壇時卻又強調,「這並非機密,形式也沒有改變。新加坡不能遺忘曾協助我國建立武裝部隊的老朋友。」
正如專家所言,國家間力量的組合與消長,正塑造著國際格局的變化。如今,新加坡依舊堅守所謂「平衡術」,明顯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