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總會來,可怕的是時間和方式無法預料。俄駐土耳其大使遇害,德國和瑞士發生恐襲,相隔不過數小時。而線索都指向同一個潘多拉魔盒——敘利亞。「海外我們」認為,西方搞亂了中東,固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俄羅斯則用鮮血捍衛了盟友的安全。為有犧牲多壯志。
敘利亞戰爭
我們看到,在這場硬碰硬的戰爭中,俄羅斯軍人表現出毫不畏死的戰鬥精神。軍官普羅霍連科2016年春天在巴爾米拉附近被恐怖分子包圍,毅然呼叫俄空天軍向自己開火,演繹了現實版的「向我開炮」,被追授「俄羅斯英雄」稱號。
而在土耳其首都舒適的環境中,俄大使安德烈-卡洛夫卻被身後的子彈擊中。在生命最後一刻,他在話筒前談到的是自己的家鄉。即使身中至少8槍,他仍保持了鎮定,安靜地為祖國獻出了一切。
俄駐土耳其大使遇刺身亡
現場情況大家都很清楚了。一名22歲的土耳其警察奧金塔斯,由於在安卡拉防暴警察部隊已服役兩年半,知道如何偽裝成為大使的保鏢。他身著西裝領帶進入展廳,面色沉靜,開槍殺死俄羅斯大使後,沒有繼續射擊,反而高喊「我在敘利亞的道路上,不要忘了阿勒頗……」這也成為他的遺言。
俄羅斯方面很理智和冷靜。普京表示,殺害俄駐土耳其大使是一次意圖中斷俄土正常關係的挑釁事件,得到的回應只有一個,即反恐鬥爭的加強。俄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殺害俄駐土大使卡爾洛夫的目的在於破壞俄土關係正常化的進程。最新的進展是俄方依據國際恐怖主義行為條款提起刑事訴訟。
普京
這件事情發生在土耳其,想必總統埃爾多安很糟心。他第一時間與普京進行通話,鄭重宣布這是針對土耳其的襲擊。還指出這不會損害兩國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表示,殺害俄駐土大使是卑劣行為,意在攪亂敘利亞局勢。同命相憐的歐盟這次沒有說出亂七八糟的言論,對此表示強烈譴責。而伊朗則暫時關閉在土耳其的多個領事館。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
美國的反應也很迅速,主要就是撇清關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強調這次襲擊與之前的土耳其政變沒有關係,實際在洗白自己,向俄土雙方表明本國沒有摻合這件恐怖襲擊,儘管很多人猜測無所不在的中情局有很大嫌疑。
美方還強烈譴責此次暗殺行為,並熱心地表示願為俄土兩方提供幫助。讓我們並不感到意外的是,「親俄」的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也說了「人話」,稱謀殺大使的行徑違背文明世界的所有準則。當文明準則從總愛破壞規矩的特朗普口中說出,總有一點怪怪的感覺。
不過俄羅斯方面並不認為美國是乾淨的。俄羅斯資深參議員克連斯韋奇認為,這是有預謀的襲擊。他猜測兇手可能是ISIS,也可能是仇恨土耳其的庫爾德人,當然北約特工也逃不了嫌疑。
普京在電視講話中發誓要揪出幕後真兇,可目前還沒有組織宣布對此負責。幕後真兇到底是誰?以往政治人物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槍殺的案例表明,幕後真兇的目的無非是報復、威懾與宣傳某種主張。
普京
譬如1960年東京日本前社會黨領導人淺沼稻次郎被一個17歲的右翼分子用軍刀捅死,是因為日本右翼反對其實施「中日友好」的政策;1984年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被兩名錫克族保鏢槍殺,身中16顆子彈,這是因為她命令印度軍隊在旁遮普金廟殺害了幾千名錫克教徒。
這次俄羅斯大使遇害,恐怕也脫離不了上述原因。誰更可能策劃此次暗殺與襲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誰能從中牟利。我們分析,主要有如下幾派勢力有這個動機:
敘利亞反對派武裝
1、被俄軍和敘利亞政府軍趕出阿勒頗的反對派武裝。這是最有可能的一派勢力。從俄羅斯參戰之後,敘利亞反對派就逐漸由攻轉守,正是在俄羅斯空天軍的打擊下,阿勒頗成為「孤島」,最終被政府軍收復。敘利亞反對派是有理由報復的。更何況行兇者最後還高喊「阿勒頗」,似乎也證明反對派武裝的嫌疑最大。不過敘利亞反對派中的山頭多如牛毛,要找到真正的策劃者恐怕並不容易。
2、ISIS武裝。在敘利亞,IS武裝往往會偽裝成為敘利亞反對派,以便於從西方國家手中獲得武裝和援助。而很多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派別朝秦暮楚,昨天還參與圍攻政府軍,今天又加入IS組織。而俄羅斯對IS所控制的油田進行襲擊,對車隊進行轟炸也切斷了很多收入來源,以IS武裝睚眥必報的性格,再加上俄境內極端組織的幫忙,組織這樣一次暗殺是有充分動機的。
ISIS武裝
3、庫爾德武裝。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庫爾德武裝一直謀求建立獨立國家,因此遭到土耳其、敘利亞、伊朗和伊拉克各方圍剿。而在需要打擊其他武裝勢力時,美國和西方國家又會拉攏庫爾德人幹些髒活累活。
敘利亞局勢如今日漸明朗,實際上不利於庫爾德人渾水摸魚,因此也會鋌而走險,企圖用一個暗殺令俄土關係破裂,從而牟求有利形勢。雖然在敘利亞內戰中,俄羅斯一直在拉攏庫爾德人,但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並不少見。
俄羅斯與土耳其和好是不符合美國和北約利益的
4、美國以及北約盟國。俄羅斯與土耳其很快暫棄前嫌是不符合美國和北約利益的。而且土耳其與北約盟國因為難民問題而一直齟齬不斷,裂痕越來越深。在政變未遂後,土耳其公開與俄羅斯合好,雙方還計劃修建新的輸油管線,美國正在逐漸失去土耳其。
我們在2個月前,指出美國主流政治家如今並不顧忌去武裝土耳其最擔心的庫爾德人武裝,實際上就根本沒把土耳其的國家利益放在眼裡。而且土耳其越來越嚴重的反世俗化傾向也令西方警惕。
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埃爾多安下台是個最好的選擇。一次暗殺並不能馬上達到目的,卻能在俄土之間楔下一顆懷疑的釘子。人死不能復生,事情發生之後,成熟的政治人物會想方設法將其引導到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將誰設定為「幕後真兇」,必須符合當前局勢與利益。可能發生的一個狀況是,幕後真兇就此消失,永遠也沒有答案。而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埃爾多安
只要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然肆意干涉別國內政,只要美國好了傷疤忘了痛,這場危機就看不到盡頭。正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出於一時便利而養大養肥了很多極端組織。也許,下一場更大規模的恐襲將發生在美國,帶來下一個戰略機遇期,令各方皆大歡喜。
美媒稱,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跌宕起伏的關係影響著敘利亞戰爭及大量相關危機。19日,一名土耳其槍手在該國首都安卡拉一家畫廊刺殺俄羅斯大使一事對兩國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打擊。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遇刺身亡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20日報道,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G·卡爾洛夫在台上發表講話時,被一名不當班的警察開槍打死。報道稱,尚沒有任何團體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槍手被當場擊斃前曾用阿拉伯語高喊「真主至上」,後來又用土耳其語說:「別忘了阿勒頗。別忘了敘利亞。」這或許暗示了他的動機:俄羅斯空軍是敘利亞政府成功打擊反政府武裝控制的阿勒頗地區的關鍵因素之一。敘利亞政府的行動包括對平民的廣泛襲擊。
此事在全球引發了擔憂,以及對事態發展方向的疑慮。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將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即是奧地利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遭遇政治刺殺一事相提並論。幸而分析人士駁斥了這種類比。下文解釋了此事對土耳其、俄羅斯、敘利亞和美國意味著什麼。
此事是否會導致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爆發衝突?
敘利亞戰爭
可能性似乎非常低。迄今為止,兩國都在努力控制局面,並發出合作的信號。 兩國似乎正在對發生的一切達成共識,指責共同的敵人而非彼此。原因在於敘利亞。過去幾個月里,土耳其和俄羅斯費盡心思地讓兩國在敘利亞一度相互衝突的戰略一致起來。
大西洋理事會的土耳其問題專家阿龍·斯坦(Aron Stein)直言不諱地說:「土耳其需要俄羅斯推進自己的戰爭利益。俄羅斯則需要土耳其在敘利亞取得勝利,不過是按照俄羅斯對勝利所下的定義。各方都有自己的動機,要像成年人一樣處理此事。」
因一位大使遇刺身亡而爆發危機可能會危及兩國在敘利亞的利益,或重新引發去年那些不利於穩定的緊張局面,後者更加糟糕。因此,兩國都在努力平息事端。
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為何一度關係緊張?
報道稱,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同樣是圍繞著敘利亞問題,這表明了局勢的不穩定。此事也顯示出兩國都非常注重保護自己關於敘利亞問題的議程,以至它們愛發牢騷的民族主義領導人寧願不動聲色。
兩國過去是敘利亞戰爭中對立的雙方,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如此。土耳其反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支持反政府武裝組織。俄羅斯支持阿薩德,並於2015年秋天代表阿薩德參戰。
俄羅斯出面干預後不久,該國飛機就開始轟炸土耳其支持的反政府武裝,並沿著土耳其與敘利亞的邊境飛行。土耳其稱俄羅斯的飛機越過了邊境。2015年11月,土耳其擊落一架俄羅斯飛機,引發了一場重大危機以及對戰爭的恐懼。
土耳其擊落一架俄羅斯飛機
那次事件本來可能會把美國拉下水,因為根據條約,美國有義務保衛北約盟友土耳其。但美國希望避免敘利亞局勢升級。在這種情況下,大使遇刺可能會引發一場規模更大的衝突。但過去一年裡,兩國的關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它們是如何從敵人變成合作夥伴的?
報道稱,土耳其多年來謀求讓阿薩德下台,但在今年夏天轉向了一項更溫和的戰略:阻止敘利亞的庫爾德團體在邊境附近積攢太多地盤。這一變化使該國和俄羅斯站在了一邊。
敘利亞總統阿薩德
土耳其擔心庫爾德人控制邊境會增強自己境內的庫爾德分離主義的實力。在土耳其,政府正在打擊庫爾德團體,部分庫爾德團體製造了多起了恐怖襲擊。俄羅斯的參戰也打亂了土耳其的算盤,陡然增加了反阿薩德運動的代價,並降低了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俄羅斯起初難以在對抗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的行動中取得進展。部分反政府武裝組織得到了土耳其的支持。莫斯科似乎決定,把土耳其作為合作夥伴比把它作為對手更好。
兩國似乎達成了一項非正式協議:土耳其放棄支持某些危及俄羅斯在敘利亞利益的反政府武裝組織,俄羅斯則放棄對敘利亞境內庫爾德團體的支持。俄羅斯還允許土耳其部隊及其民兵組織的盟友佔領之前由庫爾德人和伊斯蘭國控制的敘利亞邊境地區。
大西洋理事會的斯坦稱相關安排是「用阿勒頗換阿巴布」:俄羅斯和阿薩德控制阿勒頗,和土耳其結盟的民兵組織控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阿巴布。
因為這兩座城市幾乎是連著的,土耳其和俄羅斯的行動對彼此都有利。與此同時,鑒於雙方的部隊僅相距數英里,因卡爾洛夫遇刺一事而導致關係嚴重破裂這種情況實在太危險,兩國都無法容忍。
刺殺事件是否會帶來什麼變化?
報道稱,迄今為止尚沒有跡象顯示土耳其或俄羅斯會改變自己的敘利亞政策。如果有變化的話,此次襲擊大概會鞏固它們的合作關係。
斯坦預測,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會把襲擊歸咎於身在美國的土耳其神職人員費特胡拉·居倫,以此分散對自己政府不得人心的敘利亞政策的關注。埃爾多安還指責居倫應為土耳其今夏發生的未遂政變負責。
居倫否認相關指控,華盛頓也以缺乏證據為由拒絕引渡他。這導致美國和土耳其之間關係緊張,不過這種緊張關係對埃爾多安有好處,幫他在國內獲得了支持,因為美國在土耳其不受歡迎。「這件事中最大的輸家將是華盛頓,」斯坦說。「這完全違背直覺,但的確是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