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二戰結束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但仍然有很多問題存在爭議。日本天皇究竟是不是被軍國主義利用,他於1945年投降後免於被審判是否合適,這些我們還在討論,但卻很難定論了。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天皇在當時依舊握有相當大的實權,尤其是在國家層面決策的選擇上。1945年8月13日,日本高層就接下來如何選擇召開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日本陸相阿南惟幾仍然在昭和天皇面前大肆鼓吹本土防禦的「決號計劃」的可靠性。他聲稱防禦的中堅力量是全體國民,盟軍就算登陸成功,也會在日本的每一寸土地上付出代價。
據當時日軍大本營統計,截至1945年8月14日,可投入於本土決戰的日本陸軍兵力仍有235萬,即53個完整編制的步兵師團和25個步兵旅。另外,日軍的裝甲部隊規模也相當可觀,包括2個裝甲師團和7個坦克旅。除此之外,大本營還利用日本國民的好戰情緒,組建了人數近3000萬的民兵等準軍事組織。
雖然數據統計足夠唬人,但裕仁也不是傻子。他明白這些所謂的軍隊其實都是傷兵、青年兵組成的,而那些準軍事組織,不過是被倉促訓練過的老人、婦女和兒童,裝備為木棍和竹竿等「冷兵器」。另外,雖然阿南惟幾等主戰派仍然信心滿滿地討論如何贏下戰爭,但誰都知道這場戰爭毫無勝算,他們原本希望通過以平民和盟軍士兵的慘重傷亡為籌碼,換取盟軍被迫停戰的協議。因此,在為期兩天的御前會議結束後,昭和天皇最終還是宣布要無條件投降。
其實,在日本就該抵抗還是該投降而爭論得熱火朝天時,盟軍這邊也沒閒著。盟軍聯合司令部制定了一套被命名為「沒落行動」的作戰計劃。該計劃包括「奧林匹克」計劃和「小王冠」計劃兩部分。前者計劃於1945年10月實施,目標是占領九州島1/3左右的日本領土,從而與之前占領的沖繩島相互呼應,構成向日本本土進攻的主要基地。「奧林匹克」行動預計投入約43.1萬人,包括36艘航母、11艘重型戰列艦、387艘驅逐艦和近400艘登陸艦在內的龐大登陸部隊。另外,美軍第五、第七艦隊將擔任支援任務。
而「小王冠」計劃則預定於1946年5月1日實施,計劃投入80萬人直接參與登陸行動。美軍第1、第8集團軍分別從房總半島和相模灣兩個方向同時展開登陸,並最終在東京會師。這一規模就已經超越1944年的諾曼第登陸,這還不算完,盟軍計劃將從歐洲、南亞、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多地集結軍隊,源源不斷運送至登陸區。
不過,美軍的戰略企圖被日本高層準確地提前判斷,即便如此,由於日本可以用於戰鬥的軍隊實在有限,加上還不得不分散布防,同時抵抗北邊來自蘇聯的威脅,因此,日軍放棄了之前一直堅持的「殲敵與海灘」的防禦策略,集中兵力據守地勢險要的地方,企圖複製沖繩島戰役中一度使美軍寸步難行的戰例。另外,日軍高層仍沒有忘記他們的看家法寶——自殺式衝鋒。日軍集結了數千名敢死隊飛行員,發誓要給盟軍沉重的打擊。
當然,美國人之前也領教了日本人全民族的變態和無恥。麥克阿瑟決定在登陸行動進行前,先出動盟軍所有戰機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目標是消滅日軍的岸防力量,摧毀日軍軍事基地。更有強硬派提出為了瓦解日本民眾的抵抗力,使用某些非常規武器,如在10月在整個日本投下11萬噸毒氣彈,讓布滿全島的芥子氣、光氣等有毒氣體使日本人喪失戰鬥力,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盟軍士兵傷亡。
難以置信的是,根據國際公約,從一戰後各國交戰就應禁止再使用生化武器,而盟軍高層竟批准了有關建議,並納入登陸計劃的考慮範圍,在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神戶、橫濱、川崎、廣島、橫須賀等25個主要大城市使用毒氣彈。據說這一計劃在提出並被批准的過程中,盟軍上下竟「沒有道義上的反對意見」。該(使用毒氣)計劃的編號被定為「JCS825」,美軍對此毫不迴避,也絲毫不顧及日本向國際紅十字會發起的針對美國該計劃的控訴。
另外,為了迷惑日軍,盟軍聯合司令部還制定了「彩蠟筆計劃」,目的是讓日軍相信盟軍高層為減少傷亡,拒絕採取登陸作戰的計劃,以圍島轟炸的方式取而代之。為了以假亂真,盟軍還特別制定了奪取位於中國黃海、東海和台灣島的日軍基地的詳細作戰計劃。儘管如此,經過評估,美國高層還是認為最終盟軍將付出數百萬士兵的代價,消滅包括多達1000萬日本平民在內的反抗力量。總之,在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支持下,強硬派的羅斯福總統決定不惜任何代價,甚至是將整個日本變成廢墟,也要徹底粉碎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停戰的野心。
據說,「沒落行動」原本可以比計劃中的1945年10月更早地落實,因為美國海軍和陸軍就「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誰更應該有最高指揮權」而爭執不下。最後在美國海軍做出讓步、盟軍也積極調動軍隊準備實施作戰時,昭和天皇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以避免更多傷亡甚至是民族毀滅的悲劇出現。不過,「沒落計劃」也並非完全沒有發揮作用,其中對日本進行精確的軍事占領的行動計劃,對戰後盟軍對日本駐軍計劃的制定,再到美軍最後獨占日本,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