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這些部位最怕冷!你的保暖措施都做對了嗎?

@ 2016-12-22

前幾天剛剛迎來了霜降。霜降本就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這也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也就是說,不久後,就要步入寒冬了。諺語中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所以這個節氣養生保健尤為重要。

而對於寶寶來說,這個季節內的衣食住行四大類更是需要額外關注,想必很有經驗的媽媽也掌握了一套自己總結的妙訣,那麼今天就查缺補漏,來看看大白媽媽精心為大家準備的實用保暖手冊!

本文過長,先看電梯預覽:

1、只要摸摸大椎穴,立刻分辨寶寶冷不冷;

2、5個最怕冷的部位,一定要做好相應保暖措施;

3、網傳的「26℃穿衣公式」為什麼不靠譜;

4、禦寒沒有錯,但一定要避免「悶熱綜合症」。

寶寶身體上有個神奇的穴位,只要摸一摸,就可以知曉寶寶冷暖了。

就是圖上所指的位置——大椎穴,只要媽媽用手輕輕掃一下,若感覺溫度正常,皮膚乾燥則說明孩子衣服穿的正好;若感覺皮膚發燙、潮濕,則說明寶寶衣服穿多了;若感覺皮膚溫度過低,則說明需要添加衣物。

大椎穴最能體現人體溫度,想要寶寶身體健康,就要保護好大椎穴。

不要小看這一個大椎穴,要想孩子體質增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保護大椎穴不受涼。平時可以多用手指按壓大椎穴,或是將雙手揉搓後發燙按壓大椎穴,可以預防寶寶患上各種疾病。

NO.1 小肚子

寶寶小肚子受涼,很容易發生腹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所以柔軟的小肚腩是最怕冷的部位之一。

保護好寶寶的小肚子,就等於保護了脾胃。寶寶出生後不久,肚子比較圓潤,再加上寶寶總要蹬蹬腿、扭扭腰,小褲子很容易往下滑受涼。

保暖工作:穿上小肚兜,蓋上小肚臍,可以一定程度遮擋環境中的冷空氣,所以說過去的一些好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借鑑的。

一些質量好的保暖內衣也是保暖必備品,柔軟的棉質內衣不僅具有較好的吸汗性和透氣性,還能讓空氣保留在皮膚周圍,阻斷體熱流失,使寶寶不易受涼生病。

現在市場上有售賣連體裝的寶寶服,穿上後就可以防止寶寶好動,褲子往下掉了。但是連體裝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處理便便不太方便,媽媽可以酌情選擇。

如果寶寶晚上喜歡蹬被子,則可以放在睡袋裡。切不要把被子蓋得太偏上,防止寶寶睡著後引起窒息。

NO.2 小腦袋

現代醫學認為,頭部是大腦神經中樞的所在地,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且因為頭部皮膚薄、血管粗,再加上小寶寶頭髮稀少的緣故,熱量散發的特別大。

頭部的保暖與人體熱平衡關係非常密切,若不好好保護頭部,熱量會很快從頭部散發出去。而且頭部若受到寒冷刺激,頭部血管收縮、肌肉緊張,可能會引起高血壓、神經性頭痛、傷風感冒、神經麻痹等症。

保暖工作:俗話說「天天戴棉帽,勝過穿棉襖「,雖然沒那麼誇張,但寶寶外出時還是應準備一頂溫暖舒適的帽子,薄厚適宜,通風透氣的最好。若是那種可以包住耳朵的帽子,就更好不過了。

在室內,若室溫合適,可以不用帶帽子,或者帶上略薄透氣的帽子,以寶寶舒適和冷熱情況為準。

寶寶的嬰兒床不要太靠近窗子,防止室外的冷空氣透過窗子縫,直吹寶寶。晚上睡覺時應關好門窗,遠離風口。

NO.3 背部

人體的背部擁有很多經絡和穴位,寒冷刺激後會影響肌肉、骨骼和內臟的功能,使人致病。所以後背保暖很重要。

保暖工作:外出時,一件保暖性好的毛衣、羽絨服、小棉襖就可以做好寶寶後背保暖工作。

寶寶的床上可以墊一塊吸水性好透氣的薄毛巾,之後再墊床墊等,這樣可以保證多動的寶寶睡眠時後背乾爽不悶熱,對身體更健康。

背部保暖,不僅限制於背部不受涼,還應包括主動的對背部經絡的「刺激」,從而有益於氣血運行和氣脈流暢。所以媽媽可以給寶寶做背部撫摸,暖暖後背,還能增加親子互動。

NO.4 小腳丫

和背部相同,人的腳底擁有很多的穴位,所以「腳底受涼百病侵」,中醫學也認為,腳部是人的第二顆心臟,所以腳是人體保健的一個重要區域。

保暖工作:雙腳的表面溫度應維持在30℃左右,才最舒適。所以在寒冷的冬季,給寶寶穿一雙保暖性好的厚襪子,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另外,媽媽用雙手輕輕按捏寶寶的腳底,刺激腳底穴位,可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對雙腳的保健十分有益。

NO.5 雙手

寶寶由於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雙手若受了涼,極易導致全身供血不足,反射性的引起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粘膜血管收縮,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於是常見的感冒便來關顧了,所以手部的保暖也很重要。

保暖工作:外出玩耍時,建議帶上一雙溫暖的手套。在室內的話若溫度足夠,可以不必。另外,不必手部的皮膚非常的幼嫩,為了防止皸裂,應塗一些有滋潤作用的護膚品。

據說,人在26℃時體感比較舒服,所以網上瘋狂傳播26℃穿衣公式。

穿衣公式是出自一位醫生的手筆,他對8類不同材料款式的衣物依據保暖情況進行了劃分,給每一類衣物「明碼標溫度」,並根據穿衣情況計算公式:人體溫度=室溫+每一件衣物的溫度,如果結果接近26℃,那麼人體就能感覺相當舒適了。

這個公式有理有據,曾一度被很多家長奉為科學,每到換季,就搬出來算一算。但其實,這個穿衣公式並不靠譜。

此法忽略了衣物疊加的保暖效果;

此法忽略了外界環境帶來的影響;

此法忽略了人體的散熱能力。

所以,要想寶寶穿的暖和、穿的健康,不能靠一個「公式」就決定了,育兒還是要相信科學。

保暖工作的確十分重要,但即使是寒冷的冬天,給寶寶的保暖措施也要適可而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保暖設備引進了嬰兒房,什麼空調啦、取暖器啦、厚床墊啦、熱水袋啦,一股腦的應有盡有,這樣很容易令寶寶患上悶熱綜合徵(又稱蒙被綜合徵)。

每年都會有悶熱綜合徵的案例發生,今年年初一名3月半的男嬰被家長匆忙送入兒科急診部時已心跳停止,全身僵硬,醫生初步懷疑孩子因窒息而不幸過世。

悶熱綜合徵的原因多為媽媽擔心寶寶冬天睡覺冷,蓋得太多、捂得太嚴,引起寶寶悶熱、出汗、缺氧、呼吸不暢、昏迷,甚至窒息死亡等不良後果。

所以給寶寶保暖的同時,不過太過。冬季室溫以18℃—22℃為適宜,新生兒室內溫度可保持在22℃—24℃。濕度保持在45~60之間即可。

室內可以使用加濕器,但使用方法比較嚴格,除了每天換水、定期消毒外,還要注意使用純凈水或礦泉水,否則會產生負面效果。加濕器使用不當,就會變成「霧霾製造機」,想要深入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加濕器的話,可以直接回看往期內容《天氣乾冷,當心別讓寶寶患上「加濕器肺炎」!》

室內養些綠色植物,可以自動調節室內濕度,建議選擇一些體積小、晚上也釋放氧氣的植物,如仙人掌、蘆薈、虎尾蘭、吊蘭等,但也不要放太多,一兩盆就足夠了。

來源:大白媽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