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評選中國航天在2016年大事件,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交會對接,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這一整套載人航天任務必然能名列榜首。不過其實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在這次」天宮二號「在軌任務中,航天員能夠實時跟地面保持通聯,打視頻電話,收發郵件,甚至還可以在軌看視頻新聞,據說還試驗轉播了球賽。如此方便快捷,隨時能夠通聯的背後,卻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功臣:「天鏈一號」中繼衛星系統。
3+1模式 是典型衛星通訊網的運行模式
就在2016年11月22日,中國」天鏈一號「的04星也已經成功發射升空,這使得中國事實上具備了」3主1備「的標準全球覆蓋工作網模式,此舉也一舉打破了美國一統天下的局面。因為,此前哪怕是國際空間站,都需要依靠美國的」TDRS「中繼衛星系統來確保全球通聯能力,而現在,中國是全球第二個能夠實現中低軌道衛星全球覆蓋通聯的國家。打個形象的比喻:就是讓中國的衛星在全球都在「服務區」,無盲區,無死角,隨時都可以回傳數據。
「衛星的衛星」 這就是對中繼衛星最好的解釋
中繼衛星,也被航天人形容為「衛星的衛星」,這種衛星主要任務就是為在軌衛星和地面提供實時、穩定的天地通訊鏈路。如果沒有中繼衛星,這個情況就複雜多了。舉個例子,如果我們以300公里軌道上的衛星通訊為例,要想確保在90分鐘繞地球一圈的軌道範圍內,實時都跟地面保持聯繫,那麼至少需要建設100個地面站才能確保。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地面站的建設投入大,周期長。哪怕派出測控船,也無法做到100艘測控船的規模。所以需要中繼衛星來完成通訊中繼任務。
2008到2012年發射 並不引人注目 可實際上這可是提前布局 棋高一著
而中國的「天鏈一號」系統就是完成這樣的任務,在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3顆中國的天鏈一號01星、02星、03星從2008年2012年被發射升空,當時不顯山不露水,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可是實際上這是中國航天的提前布局的一招妙棋。正因為有了「天鏈系統」,才有了後來大家看到的「太空授課」以及現在的「天宮二號」幾乎覆蓋全程的高清「直播」式展示,這背後完全都靠著「天鏈一號」系統。並且,中國的「天鏈一號」通訊中繼衛星設計上太成功了,本來預計設計壽命6年,2008年發射,可到了2016年仍然良好服役。沒辦法,中國航天製造的質量始終都是這麼好,所以新發射的04星進行了一些新的改進,增加了燃料儲備,可以在多個軌道上工作。由於「3+1」的工作模式是確保全球覆蓋的最基礎要求,所以中國未來將會繼續擁有相當高質量的在軌數據中繼能力。並且,現在發射的04星是二代平台,通聯能力更強,未來新發射的接班衛星,也都會是二代平台。
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右上角的「天鏈」的LOGO 這就是經過天鏈中繼回來圖像
「衛星中繼」這個能力,大家表面看到的就是「天宮二號」航天員享受了近乎直播般的體驗,可背後還擔負更繁重的任務。現在中國航天地面站可以在1個小時內下載到過去24小時最新的衛星圖像,就靠的是「天鏈一號」平台,要知道一張衛星圖像動輒都是數十G,這可比家用寬頻下電影費勁多了。而且,未來中國要實現視頻衛星的實時傳輸,也需要依靠「天鏈一號」中繼傳輸,因此,在不久未來中國能夠實時收看準實時的航母活動視頻,不能忘記這個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天鏈系統」。這一能力不會太遠,2030年左右就會成型。
有了全球覆蓋網絡 直播個航母運行實況 那不是小菜一碟嘛
PS:今天是「神舟十一號」返回地面第32天,兩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已經可以上場打籃球了。他們這次「天宮二號」任務的圓滿完成,也標誌著中國航天員可以完成長期空間實驗任務,開啟中國載人航天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