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專家稱,中國方面的軍事戰艦可能把兩個美國的蛙人給弄死了,這個有可能是真,這個也不是什麼太大的事兒。
台灣《亞太防務》雜誌刊登了一篇「解密」中美軍隊在南海對峙的文章,「詳細講述」了中美戰艦、軍機所發生的多場摩擦的細節。這篇報道所渲染場景的詳實程度和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測試無人艇引發空中對峙
報道稱,1999年11月初,隸屬中國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訓練艦支隊的「世昌」號綜合訓練艦前往南海進行無人艇測試,首度在南海出現的「世昌」號還要利用艦載特殊裝備進行水文探測。
由於這次任務開放了許多電磁頻道,因而引起美軍注意。報道稱,當時美國海軍一艘海洋測量船也在附近作業,錨泊地點就在台灣當局控制的東沙島東南方向35海里處。
11月11日上午10時許,一架美軍EP-3電子偵察機向這艘美國海測船發出警告稱,從截獲的解放軍海軍電文中發現解放軍總參謀部明確下令,不准讓美軍對即將測試的無人艇進行情報搜集,所以建議美海測船儘快避開。
報道稱,「世昌」號以20節航速對著美軍海測船衝過去,雙方交錯而過時的距離不到50英尺(不到20米)。而解放軍軍艦高速通過的航線,正是美軍蛙人作業海域,結果造成兩人失蹤。
報道稱,美軍第七艦隊司令部在當天下午16時許展開大規模搜救,試圖搜尋失蹤人員。
當晚20時許,美軍一艘油彈補給艦及一艘海測船進入東沙附近水域,參與搜尋失蹤人員,同時空中除了有EP-3電子偵察機與P-3C反潛巡邏機外,還有兩架來自沖繩美軍基地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進行掩護。
次日清晨,解放軍兩架殲-7戰鬥機連續3次以超低空高速通過仍滯留在東沙水域的美軍油彈補給艦上空,每次都是距離該艦吊車不到10英尺(3米左右)的地方高速通過。
到了7時許,美軍另一架EP-3電子偵察機在4架F/A-18戰機的掩護下前來該海域繼續執行任務。
8時不到,一架經過改裝的解放軍運-8偵察機進入美軍F/A-18戰機的雷達搜索範圍,但隨即遭到電子壓制,但解放軍的反應也非常迅速,包括EP-3在內的多架美機也遭到定向高能量電子壓制。
潛艇試航,美軍緊盯72小時?
《亞太防務》的文章還稱,早在1985年中美還曾因為一次潛艇試航幾乎擦槍走火。
1985年12月1日上午10時30分,一艘解放軍潛艇由海南島榆林港出海。根據來自美軍的消息,這艘潛艇是執行惡劣條件下的適航測試,情報還顯示這艘潛艇將進行特種部隊收放作業。由於美軍對解放軍執行水下滲透作戰起了疑心,因此決心全程監控這艘潛艇的動靜。
美軍情報顯示,解放軍將092型核潛艇的第11號和第12號飛彈發射管加以改裝,使其可以執行人員「濕放」作業。所謂「濕放」,就是可以在潛艇的潛望鏡深度進行潛航時停車,以「中空」狀態開啟發射管,讓特種兵進行離艇作業。
092型核潛艇一出海,兩架美軍P-3C就開始做規律地繞飛,距離潛艇保持5海里左右。在11時55分,一批殲-7戰機來到這片空域,而且一來就是8架,還分為兩個四機編隊,每個編隊都緊緊靠在美軍的P-3C旁邊,12時20分,美機撤走。
而美軍並沒有放棄監視,12時43分左右,一架EP-3電子偵察機在兩架F-14戰鬥機的掩護下,又出現在中國核潛艇上方6000英尺(2000米左右)的空域。
這時解放軍的8架殲-7飛機因油料短缺沒有「迎接」美機,而是在附近空域繞飛一陣就返航了。但中方也沒認輸,4架殲-8I戰鬥機又在下午13時15分出現在美軍F-14戰鬥機飛行員的雷達探測距離內,而且接近的方式也非常「紳士」,是由側方緩緩靠近。
沒多久,美軍飛行員又發現一架解放軍大型飛機出現在任務空域裡,經過識別後發現是一架由運-8改裝的電子偵察機。報道稱,當時美軍的EP-3收集中國核潛艇情報,而解放軍的運-8偵察機則利用面對面的機會收集EP-3電子參數。
馬鼎盛:中國戰艦弄死美國兩蛙人
董嘉耀:最近大家注意到台灣媒體披露一個消息,中美在南海一直是有互相的競爭甚至是交手的,除了南海的撞機事件公開的消息以外,還有秘密的對峙甚至有嚴重的事故。
網友問一下馬先生,現在關於這個情報的消息和故事,說到軍艦對沖甚至有美軍傷亡,這個消息到底真的還是假的?
馬鼎盛:台灣刊物炒作舊聞,一條是1999年,一條是1984年、1985年舊的很,但是也是有真有假,我覺得真那條是1999年,1999年兩軍對峙在東沙群島,中國方面的軍事戰艦可能把兩個美國的蛙人給弄死了,這個有可能是真,這個也不是什麼太大的事兒。
台灣炒作中國在南海的舊聞其目的當然不純正,不過,進來這兩年中國在南海的舉動,也不怕你炒作了。前兩天中國搶走了美軍的潛航器,可謂是給中國幫了大忙。
中國軍方專家稱,無人潛航器體積小,主要發揮水下偵察、監視作用。美國曾經於2013年開展海底預置武器的專項研究,無人潛航器就是其成果之一。
該專家表示,美軍在南海部署無人潛航器,其重要戰略意圖在於收集掌握中國的海洋信息資源,包括近海潮汐、聲場、溫度、港區、海上油井以及海岸防護工程等。
無人潛航器不僅可以搜集民用領域的海洋信息,甚至搜集南海海域的次表層水溫、鹽度、密度、海流及水下聲場等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的海洋信息。
此次事件主角為美國海軍LBS-G潛航器,其速度和靈活性皆較差,很難跟蹤和威脅核潛艇,主要的任務是收集海洋環境數據,然後浮出水平通過衛星將數據傳回。
有觀察家表示,海洋環境數據的重要性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比潛艇、飛彈本身還要重要,因為有效掌握這些信息,才能真正主宰海洋。
美國海軍強大不僅僅體現在航母、核潛艇等硬實力上,在海洋環境信息的獲取上也有巨大優勢。
據統計,美軍目前現有的海洋調查機構包括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旗下擁有員工21,335人、19艘測量船、17顆衛星、1,042個浮標站、5套超級計算機、286個數據中心等。這些為美軍全球行動提供強有力支撐。
美國大學-國家海洋實驗室系統 (UNOLS)擁有21艘科考船,雖為民間組織,但其中6艘船隻直接由美國海軍投資,承擔軍方課題。
美國海軍隸屬的軍事海運司令部裝備15艘測量船,2009年在南海被包圍的「無暇」號測量船便屬於該機構。還有美軍軍艦、核潛艇也可以進行海洋環境數據搜集
此外,民間志願船隻、國際機構多邊合作研究項目皆可以為美國提供詳實的海洋環境數據。
相比之下,有數據顯示,中國海軍裝備的各種型號測量船目前僅有不到30艘,而官方機構的國家海洋調查隊的船隻也僅超50艘。而且這些船隻的活動範圍僅僅覆蓋南海、東海等西太平洋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