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關係遇冷不在乎三個原因,1.上海港經過多年深度發展,現在已經取代新加坡成為年吞吐量第一大港,以前新加坡是貨物拆運大港,從西邊過來的貨物都要經過新加坡港分船再運往亞洲各國,如今上海不僅取代它成為吞吐量第一大港,而且蠶食了新加坡大量的分運業務。2.中國是原油進口第一大國,而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來自沙特,科威特,伊朗還有俄羅斯,可以說中國進口的原油有80%以上是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還有大量的中歐商船,今年中國在巴基斯坦投建的瓜達爾港以及聯通中巴的國際鐵路,還有從瓜達爾港直通中國的輸油管道,在中國有必要時這些設施可以把通往中國的貿易運輸全部承接過來。3.扯皮多年的克拉運河,中泰兩國一直都有意願在泰國中部地區開挖運河聯通泰國東西海域,但因泰國內部政局因素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在外由於運河一旦運營對整個亞洲經濟格局將產生巨大影響,並可能直接導致新泰交惡,使東協產生裂痕,因此運河計劃一直僅僅是一個非常隱晦的聲音。
其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克拉運河計劃,一旦運河投入實際運營,新加坡港將再也不能經手中國來往中東,非洲,歐洲的海上貿易,整個亞洲來往這幾個方向的海上貿易,中日韓三國就占了全部貿易額的85%以上,而克拉運河一旦運營,中日韓都不可能再繞道走馬六甲!這才是最致命的,馬六甲不再是必經門戶,那麼新加坡在美國乾爹眼中的地位也會下降,一夜之間由已開發國家變成廢港。
目前因為泰國國內和國際雙方面因素使得克拉運河計劃無限擱置毫無進展,雖然上海港的發展和瓜達爾港的投入使用使得新加坡利益上有所受損,但影響並不算大,但是克拉運河現在擱置不代表永遠擱置,因為東協成員國的關係以及泰國自家的政局影響泰國目前聲明不會開挖運河,但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盟國,新加坡沒有安全感,它害怕數十年的積累一夜崩塌,所以現在的新加坡就是一條瘋狗,在亞洲不斷挑事唆使其他國家與中國對立,另一方面向美國乾爹搖尾巴討好,希望美國爹能給它丟骨頭
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我想是李光耀之死。
作為一代開國領袖,華人翹楚,卓越的戰略家思想家,李光耀開創了一個以小博大、利益均衡的政治典範。他遊刃有餘地在世界大國間遊走,縱橫捭闔,在處理鄰國關係上,也同樣有勇有謀。同時,與大國政要、各界精英等都保持著良好的互動及彼此尊重的友誼,堪稱現代政治家表率。
具體到與中國的關係,作為華人第一代後裔,他身上還是保持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並有效地運用於治國理政之中,得到了中國幾代領導人的認可和尊重,也受到廣大華人、港澳台及大陸民眾喜歡。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雙方關係飛速發展,以新加坡為師的口號很長時間在大陸都是一個正面積極的形象。而李光耀在處理中美、中日、大陸和台灣、朝鮮等中國核心關切利益問題上時,立場中立,溝通順暢,互相之間抱有理解。由此也讓新加坡成為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個國家之一,李光耀成為中國人為數不多值得稱耀的外國領導人。
但李光耀死後,他的繼承人也是他的兒子李顯龍,顯然在各方面都不具備他父親所能享有的聲譽和地位,對中國的情感也不像他父親那麼濃烈。因此,在處理大國關係時,特別是中美和台灣問題時,逐漸偏離了原有他父親所樹立的道路方向。在思考一系列重大國際關係問題時,更多的是從理性和利益的角度出發,而疏忽了在情感上的溝通和訴求。
而此時又恰逢中國領導人換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第五代中國領導人登上歷史舞台,彼此之間的了解不可能像李光耀和前幾代領導人一樣那麼熟悉。而李顯龍在彼此沒有形成良好認知的情況下,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方面,特別是美國倡導下的TPP,與台灣民進黨政府交往過密等嚴重觸犯中國原則性問題上,表現地過於積極,完全不顧中國的感受。
由此種種,使雙方對彼此的意圖產生誤判,也就自然會發生雙方關係持續預冷的態勢。
一是與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的治國理念有關聯。李光耀曾經說過:「民族、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新加坡資產的一部分……」,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與新加坡的歷史有關聯,在歷史上新加坡本來就是一個以華裔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大家可以想像:華裔在講中國話,其他的都在講自己民族的語言,這個國家怎麼才能融入一體呢?甚至因為講國語太多,大馬(馬來西亞)都直接將新加坡「拋棄」,然後讓新加坡自己獨立。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與當時的中央政府馬來西亞衝突不斷,擁有高度自治權的新加坡州要求馬來西亞這個中央政府能夠給予新加坡與其他州一樣的利益。1964年9月,新加坡發生嚴重的種族暴亂,新、馬合併後時任第一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主宰馬來新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因此提出將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群的統治。
當新加坡真正獨立後,需要面對如何為200萬人謀生的壓力,如果一味地使用母語或者馬來語都不行,必須依靠國際貿易的通用語言——英語。這就決定而來李光耀採取一系列的「去中國化」運動,唯有如此才能夠在當時國際形勢下「獨善其身」,而不被其他西方國家認為的中國人組建的另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所以,李光耀的「去中國化」的導致如今新加坡不冷不熱的主要的歷史原因。
二是國民身份認同問題。這點與上面問題的相關的,大家可以想像下面的場景:當一個從衣不裹食的中國南方漁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全民公決中獲得了擁有獨立的自主的國家,當參加國際會議,卻被其他西方國家看成是「中國的小弟」,在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中想開展工作,在國際舞台尋找自己的地位是非常難的,畢竟當初(上世紀60年代)中國在國家上的地位並不高,而且對外開放還沒有開始,而作為新成立的國家,新加坡急需通過與其他國家做生意來解決國家人民的生活生存問題。而且,本來是一個國家總理,卻要被看成「中國的小弟」,這樣的感受相信任何人都不願意的。
一個獨立的國家,一定要有強有力的身份認同感,這一點也是為什麼中國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原因。當我們喊出「我是中國人」時,這就是最純粹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所以,新加坡到現在如果誰說我是「我們都是中國人」絕對是要「挨板子」的。你可以說祖籍的中國人,但是現在是新加坡人。
這就是一個身份認同的問題。說到這裡聊一個近期熱炒的問題:吳建民的文章相信了解時事的人都看了,其中說道所謂在過關卡的時候,說出「中國人」還要被拒絕「過關」,還拿著這個事實來說我們所謂「鷹派」人員不懂國情。這裡不談論「主和」還是「主戰」的爭論,只想說:以前很多香港人出去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是利比亞撤僑過程中,在港口豎立的牌子上面書寫著「中國人正在撤僑,請勿靠近」,牌子兩邊是荷槍實彈的中國軍人。很多台灣人、想感人甚至新加坡人拚命地擠向中國的「撤僑專用港口」,這樣的場景,就是典型的「身份認同問題」。
身份認同就是一種「效忠」精神的體現。很難想像在中國的學校裡面如果教材裡面談論的事例是日本或者西方的,而對於中國傳統的寓言故事沒有放在教材裡面(事實上現在已經發生),有識之士是絕對不會答應的。所以,在新加坡教材裡面如果出現「我們都是中國人」,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是中國人,效忠中國,而不是新加坡。這樣的傾向是絕對不讓發生的,是一個人的愛國問題,忠誠度問題。
三是地緣政治博弈使然。其實從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外交上更傾向於美國,自然語言上使用國際貿易通用語言——英語。最為關鍵的是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家,需要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八面玲瓏」以保全自己。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處在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兩國穆斯林國家之間,用水都需要馬來西亞提供,又因為宗教問題,更需要謹慎行事。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在搞文革,新加坡外交傾向於美國,所以出現的就是:新加坡一直承認中國的合法地位,但是基本上沒有更多的政治接觸,經貿往來也比較少。當上世紀70年代美國從越南撤兵後,新加坡周邊的地緣政治發生了巨變,馬來西亞、菲律賓都與中國建交,政治接觸也密切起來,這個時候李光耀也與中國開始了密切的交往。
四是新加坡自身的自卑性使然。前面已經分析了,新加坡的外交策略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美國和前蘇聯(現俄羅斯)等大國的地緣政治博弈影響。作為崇拜西方政治的李光耀,自然對於中國有偏見,更加傾向於美國。因此,當處在馬六甲海峽關鍵點上,新加坡也會利用自身所處的地緣政治,希望通過政策選擇、選邊站隊來發展本國的經濟。
因此,所謂新加坡的華人國家只是我們國內民眾的一廂情願,作為曾經被日本殖民國,被英國壓制過,被馬來西亞拋棄的國家,新加坡人現在是一個情感上認同的華人的後代,但是政治上可就不是說「尋根問祖」那樣的和諧喜慶了,甚至會在關鍵時候或背後或公開「捅」中國一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當下東協被美國有意瓦解的情況下,新加坡更有可能「壞」中國的事情。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衝突!早年新加坡作為東南亞港務中心,又在大陸多個城市產業集群有投資,借著中國經濟發展賺的盆滿缽滿。雖然李家一直是反共急先鋒,也看在錢的份上不那麼找事。時代變了,新加坡人自己不思進取光想坐收漁利,突然發現港務上無論盛傳的克拉地峽運河,還是中國人跟巴基斯坦馬來人的合作,都有可能砸了他們飯碗,更不要說上海早就在金融港務上把香港新加坡踩在腳下。新加坡現在狗急跳牆為時晚矣。小國,在大國之間只能玩平衡左右取利,玩不好就會像新加坡一樣現世報。
新加坡與中國關係遇冷的關鍵因素在於新加坡的自身缺乏自信,其次有美國的影響。
首先,新加坡是一個島國,更多的是一個小國,小的如一座城市。新加坡經濟富裕,資源極度缺乏,主要靠流通領域:物流,貨幣流,信息流……一切的一切,流通暢通,流通循序,流通迅速,流入的新加坡就是花花的銀子。流通領域的滯後,不測,不順就嚴重影響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新加坡的物流主要經南海,而中國的擱置再議,共同開發的南海管理理念新加坡不理解。長期依賴美國維持世界秩序的新加坡形成了固定模式:美國管理的時候,新加坡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建設南海島礁,仿佛給新加坡添堵,阻礙了新加坡的流動經濟。中國在南海的行動,新加坡反應是域外小國里最強烈的!與新加坡固定的固執的思維模式有關,新加坡是自私的,完全沒有顧及南海是中國的領土這一核心利益問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太高,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自信心大大折扣。
其二,新加坡被英國殖民,過去是英國的聯邦府。1941年被日本統治,1945年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7年才獨立。新加坡的歷史上是沉重的,現在的新加坡有美國駐軍。民主議會制。西方的烙印深意地紮根於新加坡社會。加上新加坡的防務基本是美國武器和美國管理。這樣新加坡防務自主性缺少,離不開美國干涉,對美國的一言一行言聽計從。所以,新加坡的發展受制於人,獨立性自主性不夠,與中國的關係身不由己矣。
謝謝今日頭條的邀請。作為一個文科生,看到國際關係的問題就好像期末考試拿到政治試卷一樣。,然後開始奮筆疾書,,噠噠噠的寫個不停。然而,看到上面幾個答主的精彩回答,我想我的回答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但是,學生還是不要交白卷的好。
個人而言,新加坡與中國關係持續結冰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獨立的國家需要有自己民族的標籤。新加坡就是要去除中國的影子,學英語,實行資本主義的治國方式......擺脫中國帶來的影響,摘掉中國帶來的標籤。(沒辦法,中國太有國際影響力了)
2、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一貫堅持發展多樣性,這其實就是也是在摘掉那個以華裔為主的多民族國家的帽子。因為他們想保證本民族的純種血種。即我們所說的馬來族群種。(說到這,我又要以我國為驕傲了,中國人民太強壯啦)
3、就說到了美國了,新加坡在政治上跟隨美國,想依靠這座金山贏得滿堂彩,在國際上擁有廣闊的朋友圈,而中美關係嘛,我們也是知道了,所以,其中的親近誰遠離誰也就一目了然了。
考試結束,我就在想,和諧相處。傾慕融洽就很難在兩國之間形成呢。很顯然,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作祟,那就是:利!益!
最主要原因:菲律賓跑了!!一直以來,美國圈養惡狗圍咬中國,自己假裝好人,賺便宜:小日本已經叫囂太久,2戰累累血債還未清算,難以繼續發揮更大作用;越南雖然使勁咬中國,但畢竟都是共產黨執政,還曾同志加兄弟親密無間,當然不能放心重用;南韓剛上個薩德就被彈劾,完全沒用;菲律賓更是眼看要為了美國的利益去死趕緊轉舵投靠中俄,毀於一旦;最後,最不放心的華人國家新加坡被美國推上反共舞台中央,直接對華言語。所以,不是新加坡和中國怎麼樣了;而是美國和中國怎麼樣了。美國衰落了,所謂的盟友,其實就是小嘍囉,為了美國的利益和中國開撕,結果死的死跑的跑,還迷信美國國力的2傻子就只剩下新加坡了。
中新關係遇冷一是表面的,比如上海港的快速發展以及對他的超越,還有現在整個中國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讓我們的眼光不再只停留在新加坡以前能提供給我們的了,所以它無所適從,驚恐彷徨,它想給中國臉色,依美抗中,想讓中國屈服壓力而獲得國家利益,從而成為一個國家小強,在南海周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第二則是深層原因,新加坡占絕對大多數是從沿海福建廣東出去的人,他們把中華傳統文化很好的繼承了下來,在有些方面甚至比國內還做得好,但他們從小受到的卻是完整的西方試的教育,眼裡看不起他們的宗主,崇尚迷戀西方文化,所謂的香蕉人,黃色的皮膚與把自己歸位白種人範疇的強烈的內心對撞,讓他們迷失了一個作為小國家應有的最基本生存之道的方向,就像一個性取向變異的人一樣,當自己的性別面孔與內心的自我性取向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的時候,要麼選擇或閹割或植根,要麼永遠壓抑狂妄,而新加坡它卻錯誤的選擇了前者
新加坡占百分之七十是華人,我去過新加坡,新加坡人緣確實是不錯人,對人也有禮貌,不像別個國家歧視你的眠光看你,證明新加坡對中國人都是有熱愛的,但現新加坡與中國冷戰只是新加坡領導人出於自己為目的,與美國建立戰略夥伴關糸,聽從美國人指使,說什麼歡迎美國重返亞太地區,更可笑的非律濱自行提出所謂仲裁,說黃岩島是他的,黃岩島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新加坡領導人還說什麼支持國際判,簡直是笑話,現新加坡領導人不懂厲吏,只是官二代,相信他很快下台,新加坡人還是會主動同中國一道的新加坡和中國現在的冷關係形成!經貿競爭只是後續發展而來的結果!李光耀領導的新加坡不是這樣的戰略,李光耀時期的新加坡同樣是親美,但李光耀戰略上在很多場合都是做中美關係的橋樑,李光耀發表過非常深遠的亞太的未來競爭,其中多數提到中國大陸在可預見的未來崛起,台灣的未來問題在大陸,美國的衰退,新加坡將是什麼的角色等等等等遠見!李光耀眼裡新加坡未來依然是親美,搭建中美橋樑的角色。
可惜的是李光耀的兒子沒有他的迫力和應變能力,在新一輪的亞太發展戰略就是李光耀預言的中國崛起主導的,可惜在他希望的新加坡親美搭建中美橋樑的角色撈好處的想法成為泡影!
李光耀的兒子在諸多中國新加坡的一路一帶經貿談判中,是李光耀制定的親美戰略,被美國亞太再平行戰略幫新加坡的智庫決定了新加坡成為美國的馬前足!而他的兒子沒有他聰明善變的決定能力,如新加坡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走到中國大陸認定新加坡是個實名的敵對國家!中國的經濟總量影響著總個亞太甚至全球,一旦對亞太任何國家減少業務對這個國家就是衝擊,因為中國的體量是亞太的總和。
新加坡僅管是華人國家,自從建國初因他占天時地理的優勢一時經濟發達國力富強,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成為富人,而當時的中國正入一個巨人在大病期間各方面遠不如新加坡自然謙貧愛富於當時台灣,所以新加坡壓根就不把大陸當回事,後來大陸通改革開放經濟蓬勃發展以形努需球才與大陸建交,但是新加坡本性難移還是長期反華與台獨和國際反華勢力長期勾結,與台灣的交往由來己久這一次在港被扣軍用卡車子是對他的一個警告,讓世界都知道李加坡的真面目,李加坡他還會長期反華的因反華成了他的主心骨,也許更加猖狂迎合美國的南海戰略他會跳得更凶。中國大陸必須做好充分准經予新加坡之流的反華勢力經沉重的打擊,中新關係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好的跡象!
主要是美國的輔肋作用,好比一條犬,主人喂他的都是西餐,已經圈養了幾十年了,大家感情很深厚了。但是,現在說要變更主人,他肯定會怒吼,而且新主人的主糧及喂養方式不同,現在聽說不用變更主人了,他對原來的主人更帖心,更加親熱搖頭擺尾,現在的犬糧要更換火腿了,做犬子的更加死心摺地跟隨主子了一直到死去。
以前李光耀還不是像美國看門狗一樣到處叫喚,換來美國安全保證,同時在兩岸問題對大陸指手畫腳,與台灣斷交李家坡也是不情不願,總之一句話,李家坡還是以前那個李家坡,中國已經不是以前的中國,以前不收拾是因為實力不夠,不要以為這是默認潛規則
改革開放初期中新關係比較熱絡,中國每年都會派大批地方官員到新加坡培訓學習,蘇州中新工業園區也讓中國受益匪淺,可是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對中國的戰略需求已經開始下降,也就是說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除了區域地位優勢外,對中國的強力發展已經逐漸失去後續的支撐力。
其二,中國西部和西南部海上和陸上多條通道已經打通,新加坡可以繼續做美國的戰略支撐點,對中國而言意義已經不大。
其三,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一直希望新加坡能保持中立,可是李顯龍對中國的發出的暗示卻視而不見,愛理不理,並一再配合美國的企圖與中國作對,這是中國所不能接受的。
其四,中國與周邊的小國一般來說都不會太過計較,即便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中國寧可吃虧,一般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五,新加坡是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既然都是華人,有點不愉快也是少說為佳。新加坡接受的是西方的價值觀,而中國從來都沒有做過任何公開評論,更談不上啥說三道四。南海問題新加坡遠邊美國中國至今也沒有指名道姓的批評過新加坡。
抓大帶小,是中國處理與周邊小國關係的一貫策略,對新加坡也不例外,這也是中新關係開始疏遠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認為與地緣政治有關,新加坡戰略地位極其極重要,到小國寡民必須抱美國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