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恥大辱!中國歷史上有5次首都淪陷事件

@ 2016-12-20

一、唐朝安史之亂——長安失陷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歷時七年零三個月,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事件挑起者是安祿山與史思明,故稱安史之亂。

唐朝幅員遼闊,為了方便管理,唐玄宗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執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慢慢,節度使就成了地方的土皇帝。

唐玄宗與楊貴妃每日彈琴吹簫,以至於荒廢朝政。安祿山趁機起兵,自立為王。安祿山的部隊驍勇善戰,大多胡化,所以唐朝各個城鎮相繼失守,就連首都長安也落入叛軍手中。唐玄宗帶領楊貴妃等朝臣和後宮之人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縊殺楊貴妃,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之後,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叛軍無首,加上汾陽王郭子儀的指揮得當,安史之亂終於以叛軍失敗而結束。

二、宋朝靖康之難——東京淪陷

靖康之恥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宋徽宗在其皇帝任內,重用奸相蔡京、高俅、宦官童貫等,弄得天下大亂。宣和元年先後爆發了宋江、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農民起義。在外交、軍事上又接連進退失據。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之變被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黑龍江志稿·氏族》載:「覺羅者,傳為宋徽、欽之後。」清代滿文創始人噶蓋之裔漢姓「趙」,尚書顧八代之裔漢姓「顧」,副都統薩哈岱之裔漢姓「薩」,大學士伊桑阿之裔漢姓「伊」,不排除有滿州望族是宋皇室後裔。

三、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失陷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英國與法國趁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咸豐皇帝倉促之間帶著後來的兩宮皇后逃到承德避暑去了,可憐的北京城開始第一次被外人蹂躪。圓明園被燒了,雨果悲憤的寫到:歷史會記住兩個強盜,一個叫英格蘭,一個叫法蘭西。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清政府被迫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北京再次失陷

1900年5月28日,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

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

五、抗日戰爭——南京失陷

1937年7月,日軍全面侵華,揚言三個月往亡中國。所到之處,長驅直入。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中國軍隊向南京潰退, 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處於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中國將領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動請纓指揮南京保衛戰,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眾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死亡人數30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