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珠海航展上,殲20戰機首次公開亮相,正式服役僅為時間問題,殲31戰機雖說缺席了今年的航展飛行表演,卻也傳來好消息,第二原型機首飛,與此同時,國產航母也完成了主體工程,下水也是時間問題,這引發下一代艦載戰鬥機的猜想。
F35C已經著艦了,我們得快點了
美國海軍將換裝F35C的情況下,中國怎麼可能太慢那?從時間進度上說,只有殲20與殲31為競爭下一代艦載機,那麼兩者之中,誰更適合是中國航母?
也許有人又習慣性的想到發動機問題,認為發動機才是關鍵,這屬於思路錯了,從表面上看,艦載機與陸基機沒什麼區別,其實要求不一樣,區別非常大,發動機為影響戰機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對於能否上艦的問題卻不是什麼關鍵因素。
殲20的性能絕對不用懷疑
那麼艦載的關鍵在那裡?答案:重量!由於彈射器的使用,對艦載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限制少,可是著艦卻不行,艦載機著陸時,不僅嚴格限制速度,還要限制重量,有時要把掛載的彈藥直接投入海中,才能許可著艦。
殲31隻是被稱為輕型,其實一點也不輕
以前人們在對比殲20與殲31時,一致認為,殲31最大的缺點為個頭較小,造成其航程較低,載彈量有限,與殲20有相當的差距,然而對於艦載來說,這不僅不是缺點,相反是優勢。人們往往只是比較兩者誰的性能更好,卻很少考慮,艦載的要求問題。如果對比一下數據,大家會發現代艦載機重量都不是很大,美軍現役主力的F18E/F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0噸,F35的最大起飛重量也只有27噸左右。
美海軍也曾經研究過F22艦載的問題,後來放棄的主要原因之一:F22太重了,最大起飛重量大約為35噸,這樣會讓著艦變得非常困難,後來美海軍選擇F35C為下一代艦載戰鬥機時,對於重量也有嚴格的要求。如果F22上艦不成問題,那麼又何畢發展F35艦載型那?
F22也有過艦載型方案,可是被砍掉了
殲20與F22為同級別的,起飛重量也應差不多,據說更重,達到37噸,對著艦非常不利,比殲31重了約10噸。其著艦動作也成問題,航母降落和地面降落要求不一樣。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蘇27的尾部那麼長,可到了蘇33與殲15時,卻要減短了?加上三角翼本身的仰角問題,對於著陸相不利!
也許許多人依然想強調殲20的性能更好,卻無視了這樣一點:殲31性能也不錯的,怎麼說也屬於最新一代隱身戰機,從氣動布局上說,機身邊緣平行,機體表面儘量減少鼓包、縫隙等雷達散射源,口蓋和艙門採用鋸齒狀,邊緣與機身邊緣平行,進行較為全面的隱身處理,這讓殲31擁有了相當大的空戰優勢。
殲20與F22可是同級的,別低估它的分量
今年珠海航展上,公布的殲31數據為:最大起飛重量28噸,機長17.3米,翼展11.5米,高4.8米,載彈量8噸,最大飛行速度1400公里/每小時(海平面),作戰半徑1250公里。相比之下,美製F-15最大起飛重量30噸多,F-16A/B只有16噸,F-16C/D也僅為20噸,殲31所謂的輕型機之說法,只是相對於殲20,實際為標準的中重型戰機,其性能完全可以滿足於航母作戰要求。
按目前發展趨勢,殲15在未來將成為艦載攻擊機,將憑藉更大的航程與載彈量擔當攻擊任務,我軍真正需要的是一款制空型戰鬥機,來爭奪制空權。以空戰為目標不需要追求大載彈量,至於對地攻擊,那不是它的主要任務,殲31內置彈艙容量較小的問題不算大問題。
殲31上艦的機會很大的
殲20性能確實更好,只是設計上沒有強調艦載問題,殲31則很早就將艦載列前發展方向,這對於它相當有優勢,從目前的一些報道中,殲31已經被明確稱為:下一代的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