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人民幣使用量降至全球第八 金融脆弱

@ 2016-12-19

人民幣全球使用量回落,成為全球第八大交易貨幣。英國央行認為,我國經濟環境變得更加脆弱,極易受到金融危機衝擊。

綜合媒體12月19日報道,英國央行16日發布的工作論文指出,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變得更加脆弱,「現在新興市場和亞洲似乎是最易受外部衝擊的。」

報告發現,不同國家或地區在同一時間段所展現的整體脆弱性截然不同,例如,美國的整體脆弱性指數從21世紀初開始攀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達到最高峰,危機結束後顯著回落,而我國內地、香港和日本正好相反。在金融危機前這些地方的脆弱性指數下滑,但危機爆發後,指數急劇攀升。

外部脆弱性反應的是一國外匯儲備、經常帳和外債的水平,當前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這一指標都處於高位,報告稱,這可能與全球金融不平衡的擔憂相呼應。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Fund,IMF)正式承認人民幣為「國際儲備貨幣」僅一年後,人民幣的全球使用正在萎縮。

根據我國央行數據,中國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貿易從2010年的0%激增到2015年的26%,但之後已下降到16%。今年頭九個月跨境人民幣支付同比下降16%,反映人民幣在貿易和跨境投資方面使用下降。

報道稱,人民幣在匯市交易增加也被證明是短暫的。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2013年人民幣為第九大交易貨幣,比2010年上升七位,此後這個排名幾乎沒有變動,今年排在第八位。

人民幣使用量已降至全球第八

康奈爾大學中國金融專家普拉薩德(Esval Prasad)表示:「這種試圖管理人民幣匯率,同時允許更自由的跨境資本流動的做法顯然已達到極限。」

近10年來,對中國日益攀升的債務指標的擔憂一直在周而復始地出現。今年9月,國際清算銀行就中國不斷增大的「信貸規模/國內生產總值(GDP)缺口」發出警告,稱其增大的節奏相對於歷史趨勢過高了。

不過《金融時報》認為,考慮到我國政府強大的財政實力,孤立的違約或銀行擠兌事件搞亂金融體系的風險較低。此外,由於我國日漸攀升的地價在債務指標和資產價值現狀的形成中扮演著獨特角色,我國的問題也與其他危機案例不太一樣。

12月14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做出了判斷。會議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穩中向好,但要進一步防範金融風險。


相关文章